汉威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欧洲杯直播经营评述

2024-08-31 15:52:00 作者:小编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包括传感器、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物联网综合服务,涉及传感器、仪器仪表和物联网行业。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带来传感器需求持续增长,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844亿美元,华经情报网预计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2,032亿美元。随着国内政策支持、科技水平的提升及物联网的兴起,工业4.0、智慧城市、物联网等概念的深入推广,以及智能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发展要求,在工业转型升级、环境监测、空气品质改善、智能家居、医疗器械开发等各个领域对气体传感器的需求持续升级,新兴细分市场不断涌现。此外,随着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领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使得环境检测、工业排放、生产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气体监测和安全感知正在成为刚需,行业市场规模随之迅速扩张。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实施智能传感器三年行动指南》《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加快提升高端传感器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鼓励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普及和发展。《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作为我国完善产业基础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列出了我国各重点产业急需突破的主要产品和技术,其中有7个领域共计含有25项“传感器”相关产品与技术,涉及制造、电子、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行业,还涉及气体、振动、压力、流量、超声、图像等多种传感器门类;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增强传感器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日益重视传感器行业的发展,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各大场景感知层的重要一环将会进一步走向高端路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完全的国产替代。智能传感器及围绕其构建的监测、检测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环节,相关企业将长期持续受益于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

  当前全球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迎来新的机遇,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正在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经济社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传感器产业正在成为支撑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基础产业。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消费电子、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需求持续带动,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传感器行业向更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微型化的方向发展。现有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已趋于成熟,因此开发新的气敏材料和改进制造工艺对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响应速度、稳定性、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纳米、薄膜、厚膜技术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体传感器实现新功能提供了条件。同时,凭借MEMS技术,国际先进智能气体传感器已能够在一个小型封装内集成气体传感、信号采集、信息处理、校准数据存储、温度补偿以及数字接口等功能,这有助于促进气体传感器实现尺寸微型化,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气体传感技术的复杂性,代表了传感器技术升级和发展的方向。

  仪器仪表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国防建设和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钢铁、航空航天、汽车等各领域对各类仪器仪表的需求持续增长。仪器仪表行业是制造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在高端产业、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高度重视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通过智能制造专项、工业强基工程、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十四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等项目,对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综合作用下仪器仪表行业高端国产化替代加速。

  我国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对安全监测愈加重视,安全类仪器仪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等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扎实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等新政策的发布,安全仪表行业迎来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智慧燃气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如火如荼,本质安全、物联网、全链条、AI人工智能、双预防、可追溯等成为2023年燃气行业安全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智慧城市、智慧管网等行业相关政策的陆续发布也加大了燃气领域对安全仪表的持续性需求,行业集中度加速,迎来行业的快速增长期。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不断丰富着生产生活的数字化场景,在各行各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物联网连接量不断增加、产业政策持续加码、网络连接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快速拓展等驱动因素下,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制造业、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并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安全、低碳、智慧发展已成社会共识,由此催生了智慧城市、安全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工厂等更多的业务机会;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在产业政策的加持下,危化品、矿山、涉爆粉尘、涉氨制冷、化工园区、工矿企业等监管方面,面临着二次升级及催生新的业务机会。

  近年来各类安全事故频发,且国家城镇燃气管网改造、十四五规划的持续推进,国家增加对城市安全及信息化程度的关注度,2023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新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指出要聚焦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群防”手段,将信息化、智能化与城市安全深度融合,构建统分结合、协调联动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监测预警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目前我国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的智能化检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政策的执行落地,智能仪表及与之相配套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在安全领域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秉持“成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的产业愿景,通过多年的内生外延发展,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物联网(IoT)生态圈,主要是以传感器为核心,将传感技术、智能仪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和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AI”的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应用覆盖传感器、智能仪表、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居家智能与健康及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在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中形成了相对领先的优势。

  2023年,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固本拓新,持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目标,以“战略牵引、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协同发力”为中心策略,稳步推进各项工作。2023年度公司持续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加强在汽车、光电、柔性压力等新业务领域的市场投入,加大传感器业务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研发投入,销售及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出现一定程度增加,但在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业务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外部综合因素影响下,公司部分费用投入暂未能有效转化为业绩产出;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低毛利传感器产品短期内在销售结构中占比较大,拉低了传感器业务的综合毛利率水平,上述情况造成了传感器业务板块整体利润贡献有所下滑;在公用事业板块方面,受2022年度郑州汉威公用事业科技有限公司出表影响,本报告期营业收入较去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时该出表事项产生的投资收益增厚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14亿元,本报告期无此收益。受上述综合因素影响,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287,234,581.83元,同比下降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0,800,948.22元,同比下降52.64%,剔除上述公用出表的影响后,公司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9.24%。但总体来看,公司所处的传感器及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仍稳中向好,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以及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等都对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的硬科技能力和物联网数字经济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公司顺势而为,通过研发投入保持创新发展,抢抓市场机遇,不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另外,公司传感器业务陆续在家电、汽车、医疗等领域形成突破;智能仪表业务仍然维持产销两旺的增长势头,燃气类安全仪表继续实现快速增长;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招投标项目增加,新的应用场景逐步落地,整体板块经营业绩不断好转。

  在物联网的三层网络架构中,感知层处于最底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传感器作为感知层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其将感知获取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信息转化为易识别的数字信息传输至后端平台处理、分析、应用。公司的传感器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工艺,产品覆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等门类,是最具成长性和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该板块业务主要由公司旗下子公司炜盛科技、山西腾星、深圳汉威、苏州能斯达等开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以“成为传感器及解决方案引领者”为发展方向,持续保持创新投入的强度和力度,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需求导向,加速高端人才引进,加大市场开拓投入,积极推进产品市场导入和重点客户的深入布局,为传感器板块未来重拾发展势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品方面,公司在继续深耕传统安防、环保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持续提升燃气传感器、催化传感器、甲醛传感器等产品性能,部分传感器产品关键参数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气体传感器敏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红外光电类产品方面,公司完成冷媒检测模组系列产品的开发,推出了从激光气体传感器到激光甲烷家用报警器、工商业激光气体探测器全系列激光气体探测产品,积极拓展红外传感器检测气体门类,扩大红外传感器的检测范围。MEMS传感器产品方面,公司引进重点人才,进一步开发MEMS传感器,MEMS氢气传感器取得新的进展,MEMS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了批量供货,公司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汽车领域产品方面,公司持续围绕汽车舒适性、智能化、安全性开发车载传感器产品,并在粉尘、CO、电导率仪等车用传感器的应用上取得较大进展。此外,公司积极开发医疗领域传感器产品,其中超声波氧气传感器等产品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较大突破。

  市场方面,公司坚持多领域布局的市场策略。安防领域,公司实现了储能和新能源行业、商业综合体消防、智慧安防、智慧煤矿等领域的业务布局和落地,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受公众安全事件影响,催化燃烧式传感器、平面半导体传感器和MEMS燃气传感器市场需求增量明显,销量取得较大突破;家电领域,公司成功入围海信、美的生活电器项目和楼宇项目合格供应商体系,持续深化与美的、海尔、格力、海信等头部客户的合作,领先布局制冷剂泄露监测等潜力市场;汽车领域,公司规划布局了舒适性、安全性、智能化三大产品线、电导率仪、氢气泄露监测等产品的升级开发,并取得了数百万支产品定点;医疗领域,公司完成流量传感器、医疗氧传感器和超声波氧气传感器的开发,并与多家头部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公司柔性微纳传感器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开展。苏州能斯达专注于柔性微纳传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拓展柔性微纳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柔性感知技术+采集系统+人机交互”的解决方案,目前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品种、多量程的柔性微纳传感器(压力、压电、应变、织物)及阵列的核心设计能力、敏感材料及导电墨水合成制备能力、大面积印刷电子批量制造能力等核心能力,且已形成四大核心技术、七大产品系列,柔性微纳传感技术水平及产业化程度国内领先。报告期内,新产品在医疗应用方向取得较大突破,相关产品已在部分医疗器械上核心器件上实现国产化替代,部分客户产品已成功取得医疗注册证,并开始批量化生产。另外,柔性压力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电芯表面压力的变化,对电池热失控安全故障做出提前预警,目前正在进一步推进与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报告期内,苏州能斯达订单金额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并与小米科技、九号科技、深圳科易机器人等积极开展业务合作,后续发展空间广阔。此外,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投资韧和科技,进一步丰富公司柔弹性传感器产品线、构筑公司产业生态圈。

  公司依托传感器核心技术和多年行业经验,针对应用场景研发生产了多样化且种类齐全的智能仪表,主要产品包括探测器、报警控制器、便携式检测仪、家用检测仪及酒精检测仪、环保监测仪器等门类,广泛应用于工业安全、市政监测、环境监测、燃气安全、智能家居与健康等领域,在石油、化工、燃气、冶金、电力行业客户基础广泛,市场竞争力突出,随着行业客户数字化改造、安全的重视及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快,业务发展向好。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安全仪表领域,充分发挥创新研发体系与技术优势,推进安全类仪表在产品迭代、品质提升、场景应用开拓、技术平台建设方面的研发工作,持续强化龙头地位。公司陆续推出工商业激光甲烷家用燃气报警器、迷你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复合式气体探测器、红外气体成像仪、激光毒性气报警器等多款新产品和新技术,拓宽了产品应用场景和领域,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此外,公司围绕智能仪表产品,深入研究客户场景应用,研发推出了PID系列、声阵列传感等技术和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了气体预处理PSG系列应用,采用多样化且种类齐全的智能仪表,如手持气体成像仪、气云成像系统、开路激光气体探测器、云台扫描式激光气体在线监测系统、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监控系统等不同的安全产品和系统,来满足客户多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管理要求,持续为客户的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工业安全仪表领域,公司结合行业应用,持续完善产品线,拓宽业务领域,增强产品适应能力,形成了“点-线-面-体”互补协同一体化产品应用格局;进一步加强在行业深度运用上的创新和布局,寻求联合研发和国产替代等机遇;通过扩大产研互动,扩圈强链,加快行业生态建设。公司参编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的《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光离子化检测仪(PID)技术要求及监测规范》标准、SY/T6503《石油天然气工程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安全规范》;入选了激光云台“2023年度智慧化工园区适用技术”目录、受限空间VG60入选《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钢铁行业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目录》;成为《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第四版)组员委员》等专家委员,品牌影响力及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

  依托核心传感器技术,公司研发生产了多样化的智能仪表,智能仪表作为不同场景的感知硬件终端,将感知信息通过NB-IoT等多种通讯手段传输至公司研发的物联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根据客户需求对重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可视化展现和智慧化应用。公司打造的祥云物联网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构建

  了端到应用一站式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平台,是汉威科技解决方案体系和行业应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祥云物联产品坚持需求导向驱动应用创新,以垂直行业为目标,深入分析研究客户痛点,为客户获得新价值提升持续赋能。目前,公司的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主要有如下几个应用场景:

  智慧安全系统解决方案主要面向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矿山、制药、食品等领域,致力于为各类工业客户提供安全管理监控一体化解决方案,由硬件监控设备和系统软件共同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监控平台。基于新《安全生产法》《“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建设方案》《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等政策推动,公司持续落实“物联网+大安全”战略,深耕“企业安全、园区安全、城市安全”三大领域,围绕智能仪表、安全仪表系统、安全信息系统构建物联网安全产品生态。

  报告期内,面对安全行业的竞争态势,公司基于“传感、仪表、物联网”的产品体系优势,持续聚焦“物联网+大安全”的发展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的场景化应用需求为目标,重点发展场景化、差异化、一体化、平台化四个产品方向,形成“点、线、面、体”的产品家族。公司凭借成熟的技术方案与众多产品门类,将服务营销与产品技术相结合,建立起迅速反应机制,提升了差异化、定制化的技术服务能力,并持续推进标准化产品的升级迭代和新品开发,不断完善研发中台、数字基座平台及智能化预警管控平台的建设。公司智慧园区产品解决方案通过系统互通及数据库的信创改造,引入元宇宙概念,初步实现AI数字人的场景应用,拥抱数字经济中的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完善面向企业、园区、政府三个方向的物联网行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与市场实际需求,助力推进安全信息化建设,以新安全格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格局。

  公司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综合了多门类物联网技术,基于紧耦合和深逻辑,依托“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系统,面向燃气、水务、热力、市政、园区、楼宇等领域,提供集管网GIS、信息采集、运营管理为一体、垂直贯通的“感知+应用+云平台”物联网解决方案,助力燃气、水务等领域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此外,公司从智慧城市整体安全运行的高度出发,聚焦城市生命线感知、预警、应急指挥与运营,建立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营物联网+服务体系,构建了城市生命线感知与安全运营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一整套城市生命线感知、预警、应急指挥等产品和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布局和多年来对于行业发展的认知及积淀,把握“智慧城市”、“数字中国”等国家政策带来的新基建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整体发展持续向好。

  智慧燃气业务:公司智慧燃气业务主要围绕两方面提供燃气信息化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住建部门等燃气监管单位为主导的基于燃气用户用气安全的云监管平台建设;二是基于燃气公司自身安全需求,建立的以智慧运营、SCADA系统、管网安全监管平台、IoT全生命周期维保平台等为主的燃气信息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建立“厂-网-端”一体化的企业设备管理系统,深化智慧燃气应用体系产品的行业应用;积极拓展大型储气库业务和上游长输管线业务,开拓武汉最大液化天然气安山储气库一二期站控融合项目、签署“西气东输四线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为公司布局长输管线场站自控及SCADA系统等项目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拓市场,与新奥燃气成员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燃气行业的市场地位;继续保持与华润燃气、中裕燃气、奥德燃气、陕西城市燃气等大型燃气集团的良好合作关系,推动智慧燃气相关项目在南京、武汉、沈阳、西安、广州等大型城市陆续上线,并得到客户好评;持续推进产品研发,基于自主可控和信创要求的智慧燃气行业应用产品通过测评,并在实际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公司“基于多维传感及微色谱分析的燃气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提升了在燃气安全领域的影响力,巩固了行业标杆的形象。

  智慧水务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智慧水务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化以GIS为基础和核心的数据仓库系统和数据分析类产品,增加轻量版GIS+配套巡检移动端、城市内涝预警平台、水利三维数据可视化平台、城市管网稳压系统等新产品;结合智慧水厂建设的业务需求,围绕智慧水务、智慧厂站解决方案,对水厂智慧生产平台进行产品化改造,深入研究和优化供水量预测模型,加强物联网、大数据、AI及相关硬件产品的研发,多个产品完成定型,包括二次供水物联网恒压供水智能控制设备、二次供水应急装置、漏水监测仪、数采终端以及矾花水下拍摄装置,部分产品取得专利授权,为项目的优质高效实施赋能,进一步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积极拓展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利等业务,拓宽公司智慧水务的业务范围。

  智慧环保业务致力为客户提供“第三方检测-在线监测-废气废水处理-智慧环保系统运维”闭环业务生态的环保系统解决方案,依靠“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治理+运维服务”技术手段,围绕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为企业、政府提供大气监测、污水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有机废气治理等一体化的环保服务。报告期内,环保行业整体下行,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环保板块业务仍面临较大压力。

  公司环境治理业务集软硬件服务为一体,主要由子公司嘉园环保和雪城数智开展。报告期内,嘉园环保升级为环保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提升业务实力,并积极优化市场布局,基于现有细分市场做业务延展,储备项目并获取部分订单,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品方面,嘉园环保开展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应用工作,形成了一系列调试运行方案,并逐步完善相关工艺包。节能改造方面,完成了CO、固定吸附床等设备CFD流场模拟工作,为设备结构优化、阻力降低、提高设备性能提供理论保障;进一步加深在双碳相关的绿色发展、节能改造等领域的探索和落地,完成RTO设备结构轻量化工作,从材料源头上实现节能降碳,设备已应用于比亚迪002594)、海正药业600267)、安庆瑞泰化工等项目。

  雪城数智依托“互联网+”及数字经济思路,拓展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不断丰富环境监测相关软硬件产品,加快打造集环境监测、检测、监控、治理、运维、数据服务于一体的环保生态圈。报告期内,雪城数智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设备性能,持续迭代升级数据质量管控系统、重污染天气管控智能分析系统、污染源应急管控智能分析系统,高效助力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科学放管服。雪城数智有效拓展环保第三方专家服务业务市场,通过自研的空气质量研判分析平台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环保管家智慧服务平台应用于多个企业级生态环境服务业务项目,切实有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居家智能和健康业务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家庭中的环境安全健康、人体健康、智能设备进行有机联通和管理,结合数据服务运营能力,夯实了空气质量、燃气安全类市场,拓展了水质安全类市场,为人们提供专业可靠的“监测+治理”居家智能和健康全方案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围绕环境安全和健康,将物联网技术与智能硬件相结合,继续完善消防安全、燃气安全领域的布局,积极探索机构养老、智慧家居新场景,并成功引入水电台多参数水质检测仪、Cat.1水浸探测器、Cat.1紧急报警按键、Wifi版家用可燃气体报警器、吸顶式红外探测器H7、蓝牙电磁阀联动装置、吸烟报警器等新品,逐步优化全方面智能环境安全健康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居家智能与健康业务部分产品(如电子门磁等)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公司积极整合并开发更加丰富的居家智能与健康板块业务软硬件一体化产品,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场景,为公司发展赋能。

  公司公用事业旨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投资、建设、运营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为民众提供质优、经济、便捷的公用事业服务,打造供热智慧化产业标杆,并不断深化公司智慧公用“试验田”、“样板间”的战略职能。

  近年来,随着公司公用事业业务“试验田”、“样板间”历史使命的完成,公司于2022年11月14日将供水业务子公司“郑州汉威公用事业科技有限公司”65%股权转让给郑州自来水控股有限公司,报告期内公司公用事业业务较去年同期形成了一定的缺口。同时,在房地产调控及城市扩容受限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管网代建、运维等业务开展受到了较大影响。

  根据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为进一步聚焦主业,优化资产结构,更加集中资源专注发展传感器及物联网应用等核心业务,公司拟将供热业务子公司“郑州汉威智源科技有限公司”65%股权转让给郑州高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用事业资产的优化整合、剥离出表,是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布局,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路径,未来公司将集中更多优势资源,聚焦发展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不断夯实公司以传感器为核心的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气体传感器制造商,能够生产的主流气体传感器产品上百种,涵盖催化燃烧类、厚膜印刷半导体类、电化学类、红外光学(含激光)类、MEMS工艺类等全球主流气体传感器技术,产销量位居国内前列。公司也是综合传感器制造商,持续深耕传感器技术,横向拓宽压力、流量、红外、温湿度、加速度、振动等多门类传感器,成功研发出MEMS、柔性等传感器并得到市场认可。

  公司依托传感器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了多样化且种类齐全的智能仪器仪表,主要产品包括气体探测器、气体报警控制器、烟雾报警器、火焰探测器、水质监测仪、燃气计量表、压力变送器及酒精检测仪等门类,广泛应用于工业安全、市政监测、环境监测、燃气安全、智能家居与水利水务等领域。

  祥云物联产品包含终端感知层、边缘采集层、pass服务层和业务赋能层等四大部分,集成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可视化、AI算法使能等核心应用平台,聚焦智能仪表终端数据价值挖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态资源,打通物联网感知、传输、平台、应用完整链路,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物联生态体系。为智慧城市、工业制造、市政设施、家居健康、能源管理等行业客户提供监测预警、数据共享、管控增效、科学处置等行业场景应用,打造城市安全感知与运营、小微场所安消一体化、燃气监测、内涝预警等行业场景的“云边端”一体化解决方案。

  公司智慧安全系统解决方案主要面向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矿山、制药、食品等领域,致力于为各类工业客户提供安全管理监控一体化解决方案,由硬件监控设备和系统软件共同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监控平台。

  公司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业务综合了多门类物联网技术,面向燃气、水务、热力、市政、园区、楼宇等领域,提供集管网GIS、信息采集、运营管理为一体、垂直贯通的“感知+应用+云平台”物联网解决方案。

  公司智慧环保系统解决方案依靠“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治理+运维服务”整体方案,为企业、政府提供大气监测、污水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有机废气治理等一体化的环保服务。

  公司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原材料采购制度,采购部按采购制度统计、分析需要采购的物资,按采购物资的标准分品类实施采购物资供应商的寻源、评估、开发,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根据采购物资的特点确定合适的采购策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采购流程体系。公司重视供应链安全和供应商体系建设,主要原材料均有较为合格、稳定的供应商,产品质量符合国际行业标准,质量可靠。此外,公司还与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商结成战略同盟,与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确保供应链稳定。相关措施保障了公司采购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和供应期。

  生产制造方面,公司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ERP/MES/APS/WMS/智能信息管理体系,使生产现场、控制层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公司MES系统涵盖SIM、ANDON、Traceability、WI、ORDER五大功能模块,在统一平台上集成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报表等管理功能,可以同时为制造部、品管部、工艺部、采购部、仓储部等提供信息服务,实施完整的闭环式生产。公司设置生产管理中心统一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管理,协调组织各部门的生产活动。生产管理中心接到营销部门的订单后,根据订单数量在ERP系统生成采购单与生产工单,协调采购部门与制造部门组织生产。由于公司产品品类个性化差异大,定型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公司选择“以销定产”为主、适度备货为辅的生产模式,即接受客户订单以后,按照客户确定的产品规格、供货时间、质量和数量组织生产。产品未交付之前,当客户需求发生变更时,生产管理中心根据生产订单进行状况实时变更物料采购计划、调整生产顺序,协调生产资源配备,满足客户个性需求。除此之外,公司针对使用量较大、使用主体比较普遍的常规产品,无季节性特点的气体传感器、气体检测仪器仪表产品适度备货,以实现对市场的及时满足。

  公司传感器和仪器仪表类产品多以直销为主,因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采用“备货+订单”相结合的方式,从技术方案、产品设计、生产交付到售后服务的标准化批量生产的订单产销模式。部分仪表类产品也采用“解决方案+产品”投标的方式进行销售。

  公司物联网应用产品多以“项目+服务”的方式进行销售,需要提前为客户做项目方案,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开展项目的建设、实施、验收、回款,业务周期相对其他产品较长。

  公司产品与大部分的集团化客户都采用直销模式,少量碎片化的市场或产品采用合作伙伴分销的模式。物联网解决方案通过集成和被集成的形式,在市场活动中以集成项目和“软件产品+服务”的模式销售。近年来也通过物联网平台、云端SaaS服务在安全监管和运维服务方面开展业务,提高客户粘性,提升销售规模。

  万物互联时代,全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机遇,社会各界针对传感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爆发强劲需求。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加速渗透,传感器、智能仪表、智慧化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并将不断为公司业绩打开向上空间。

  新《安全生产法》《“十四五”智慧应急规划》要求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也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工贸行业粉尘涉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用的通知》《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信息化总体发展规划(2022-2024年)》,修订了新《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政策驱动安全刚需共识,全行业安全监测重视度进一步提升,加速释放工贸行业、化工园区、矿山、危化品等领域及居家安全类仪表的市场需求。公司在气体传感器、燃气监测传感器、安全类智能仪表领域处于市场龙头地位,市场占有率正在加快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公司安全相关产品和方案将延续需求旺盛的趋势。

  “双碳”目标下,风电、光伏、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排放监测、效率提升、节能降耗将为低碳减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加快全社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推动传感器、物联网纵深发展,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达成“双碳”目标的初衷之一,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工具。“双碳”目标的推进将为公司传感器、环保仪器及相关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创造更多的市场空间并长期受益。

  国家和企业愈发重视供应链的安全和自主可控,国家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政策逐步落地,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国产替代的进程逐渐加速,传感器、智能仪表等关键器件需求正在加速释放,公司迎来国产替代“窗口期”。公司传感器从材料技术、设计到工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仪器仪表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国产替代加速演进的大趋势下,相关的工业安全、检测分析领域的传感器、仪表等产品迎来更多的市场机遇。

  消费升级带来的智能化需求正在赋予家电、家居、汽车等领域更大的创新升级空间,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作为相关产品的感官系统、智能化的基础,传感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将带来越来越多智能化的产品应用,也带动公司相关领域的传感器、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需求持续增加,业绩逐步释放。

  报告期内,公司以“成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的产业愿景为指引,持续专注于物联网垂直行业的“感-应-云”超级生态系统战略,围绕搭建的“传感器技术平台”、“仪器仪表技术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平台”三大平台优势,充分发挥三大平台技术融合、客户共享、市场促进的协同效应,以战略组合和资源调配加速落地传感器、仪表数据和应用及物联网解决方案三大产品线在安全、环保、城市管理、居家智能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

  公司传感器业务通过二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围绕敏感材料的制备技术、生产的工艺流程、芯片的设计研发以及后端的封测形成了公司的传感器技术平台。公司作为国内最早能够生产六大门类气体传感器的企业,多年来利用技术平台优势不断进行原有产品的升级迭代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为下游的仪表和物联网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跟随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步伐,各个行业都在走向自动化、智能化,且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仪器仪表发展,市场空间广阔。公司基于传感器的技术支撑和对下游物联网行业深度理解的优势,智能仪表业务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是国内安全仪表的引领者,同时也是制定安全仪表、智能仪表相关国家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公司智能仪表业务的发展也带动了物联网生态圈内传感器业务和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业务的发展,提升了公司整体业务能力和竞争力。

  依托核心传感器技术产出的多样化智能仪表等感知硬件终端,将感知信息通过NB-IoT等多种通讯手段传输至物联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根据客户需求对重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可视化的平台应用,在公司擅长和布局的智慧安全、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环保等应用领域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应用。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智慧城市、5G、新基建等行业政策驱动,物联网平台业务呈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市场空间持续释放,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和行业理解的持续加深,更好的带动了智能仪表和传感器的市场应用和迭代升级,形成了良好的生态驱动。

  整体来看,公司基于传感器核心技术优势,推动仪表产品不断升级迭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仪表产品发挥传感器创新优势,提升竞争力,提高综合毛利率;仪表产品产生数据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公司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公司通过向客户提供智能仪表和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软硬一体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带动智能仪表业务和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的发展,引领传感器的研发方向。传感器、智能仪表、物联网行业应用,三者之间形成强耦合关系,彼此互相赋能,从而形成了公司完整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及核心技术平台硬实力。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研发,丰富传感器产品线,优化产品性能和质量。在家用燃气检测领域,完成热线型气体传感器的研发,该产品性能优异,符合新国标各项指标要求。在工商业气体检测领域,完成基于TDLAS技术的激光甲烷传感器研发。在家电应用领域,完成基于NDIR、半导体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制冷剂传感器的开发,并开始UL认证测试,完成超声波测距模组、非接触式防干烧传感器的研发。在氢能源应用领域,完成半导体氢气传感器、电化学氢气传感器、MEMS氢气传感器、车载氢能源检测模块等多种氢气安全监测类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工作。在光电器件领域,完成集成半导体制冷片TEC的红外光电导传感器的研发,实现稳定控制传感器内部温度,同时减小环境干扰,提高响应度。

  报告期内,公司在气体探测器领域,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发展方向对气体监测产品门类进行补充和功能化升级,针对多负载场景进行全ID段通信地址自动分配技术研究;持续进行可满足极端工作环境的探测器等产品研制,加强对低功耗、高灵敏度传感器应用研究和多气体传感阵列应用研究,补充系统式无线通讯的探测器产品和针对实验室、地下管廊等场所多种气体监测需要的复合式气体探测器。在光学技术领域,升级激光燃气巡检车,增加激光乙烷气体检测功能,有效区分燃气泄漏和沼气干扰,进一步提高燃气巡检效率;落地应用在线式四氢噻吩监测仪、光纤管道振动监测仪、红外气体成像仪等高新技术产品,有效提升燃气行业安全监测水平;发布家用气体报警器领域技术革新产品--激光家用气体报警器,降低误报率,增强抗干扰能力,延长使用寿命,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引领市场趋势。

  祥云物联产品历经多年实战应用发展优化升级,至今已形成功能丰富、能力全面的综合性系统平台,具有从底层传感器到顶层应用的完整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传感器到云平台的全生态技术支持,有效降低客户企业研发运营和运维管理等各方面直接成本,实现海量物联设备统一接入,对相关行业场景应用均能形成有力支撑。平台通过标准、管理、数据、体系等四大方面,逐步建立、优化围绕物联设备的统一管理运维机制,实现可持续化的长效运营发展,满足未来多规则、可扩展、碎片化、复杂场景下的物联网系统平台建设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战略发展方向及市场定位,采用“品牌+产品”双视角营销推广策略,通过时事热点、行业趣味、专业讲解、客户反馈等角度,将产品和服务场景化,以点带面,增强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与需求,以深化体验感的方式推动产品营销;通过线上新媒体多渠道传播与线下国内外行业展会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焕发品牌的生命力,发挥品牌创新对公司发展的驱动作用,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结合优质的传感器和智能仪表等产品和服务,推动品牌建设的创新发展,打造品牌市场口碑,在实现公司品牌力与市场开拓良好协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强化龙头品牌的带动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战略牵引、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协同发力”十六字方针,加快深化改革,以战略牵引力、创新驱动力、平台支撑力和协同乘数效应的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激发组织活力,凝聚发展合力。

  公司进一步深化集团化管理,更加聚焦管控与赋能:一方面不断规范战略闭环管理,做好战略对表、同频共振,强化下属经营单元的战略解码能力、承接能力、执行能力,以政策、策略的精准度、精细度,有效支撑业务前线布局发展第二曲线,放开手脚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加快升级总部平台,重点在产业布局、组织架构、人才、质量、安全、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统筹,并在控成本、防风险方面提供更多赋能和支撑。同时,公司在产业链、技术链、产品链、供应链、价值链耦合方面加大探索力度,着力在机制、流程、配套政策上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促进高效高质协同,并以一条龙、一盘棋为目标,探寻更多协同发力新模式。公司不断在打造高协同、高敏捷的组织运营体系方面加大投入,最大程度提升资源调配、利用的效率,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自动化、营销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等工作深入开展。数字化顶层设计顺利完成,经营分析系统上线,信息平台、知识管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规划顺利启动,生产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营销队伍及高端营销能力建设进入成果产出阶段。公司大力开展员工改善提案活动,营造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在内部协同、管理提升、降本增效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新修订的《汉威文化法典》,组织开展了多次文化学习及落地实施活动,通过建立文化法典推广落地监督和评价规则,提升各级人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文化考试、文化上墙、选树典型等多种形式,加深员工对文化法典的认识和理解。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学习与提升,通过持续开展内部讲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引入外部线上学习平台等方式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培训人群覆盖面更加广泛,学习型组织建设氛围提升明显。此外,通过加大对职称评审、专业资格获取、专业称号、急需紧缺人才申报和高潜力人才盘点与扫描等举措,加强对各级人才的识别、培养和激励。以上多措并举共同支撑了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和各级人才队伍的高效建设。

  公司以“成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为产业愿景,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以传感器为核心、扩展到下游仪器仪表、物联网平台和行业应用的完整物联网生态圈。公司将传感器业务拓展至下游仪器仪表和物联网应用,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打通传感器直通应用的市场渠道和信息通道,指引传感器创新发展方向;通过物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的高客户粘性,稳固并促进传感器、仪器仪表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实现了软硬件产品相结合,各业务品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互相赋能,并具备内生成长、有序扩张能力。未来,公司将保持并扩大产业生态圈优势,稳固公司行业领军地位。

  传感器属于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技术,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潜心研发,现已打造出包含芯片设计、敏感材料、制造工艺、封测技术等全流程的传感器核心技术平台,具备国内领先的气体传感器研发和生产技术。随着平台技术的扩展强化,更多新种类的传感器产品不断产出。公司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工艺,能够生产半导体类、催化燃烧类、电化学类、红外光学类、光致电离类等主要种类气体传感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稳居气体传感器领域龙头地位。同时,发挥传感器技术优势,支撑打造涵盖机械、电子、光学、软件等设计制造为一体的仪器仪表技术平台,持续推进多门类传感器以及多种工业安全、环境监测类仪器仪表的研发和市场投放,不断强化传感器的核心竞争力及仪器仪表的技术领先优势,筑高行业壁垒。

  未来,公司将持续保持领先的物联网技术,丰富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不断打磨“三类平台”的协同发展、技术融合,高质量打造“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云应用”的完整物联网技术平台,加快构建深度融合、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产业超级生态圈。

  公司拥有锐意创新的研发团队,具有独立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多项应用领域中取得了领先成果,未来经营中将继续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总数达到903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且发明专利“二级恒温控制半导体激光器”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集团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历史性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新增专利证书137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83项,外观设计专利25项;新增软件著作权证书91项。

  公司布局物联网行业多年,始终注重品牌发展战略,“汉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并荣获“省长质量奖”,质量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作为行业知名企业,公司持续积极利用学术会议和社会组织资源,不断扩大品牌影响边界,提升品牌传播效果,进一步提高行业影响力。同时,公司积极参加了部分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行业展会,结合媒体宣传,市场开拓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品牌创造市场、联合市场和巩固市场的功能,汉威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对传感器产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公司多年来在行业内的深耕细作,公司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公司多年来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公司工程师队伍、技术专家和业务专家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公司鼓励他们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公司在技术进步、强化竞争力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同时,公司持续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孵化,大力推进管理队伍年轻化,鼓励更多的年轻员工走向管理岗位,最终打造出一支高质量的管理、技术、专业人才梯队,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战略调整之年,公司在2023年新年伊始,即以积极的态度开展营销布局、研发立项等相关工作,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致力于把握时代机遇和市场变化趋势,加快机遇变现、势能积累、成果转化和业绩产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实现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双提升。但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经济波浪发展,曲折前进,公司在发展中也遇到了投入转化成效不及预期,部分业务进度放缓等情况。总体来看,2023年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目标,战略布局、创新体质、市场开拓、业务融合等都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前景可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年,宏观环境总体有困难,也有希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国家政策秉承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总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会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会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但经济恢复本身预计仍将是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公司既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变化,也要积极调整应对策略,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抓好机遇,做好准备。展望产业行业形势,有压力,也有机会。“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伴随着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持续升级,气体、压力、流量、温湿度等各类传感器的市场规模都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从长远来看,公司布局的传感器、安全、环保和健康等领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逻辑及产业发展规律。从现实来看,公司的发展也正在集聚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是长期的、坚定的;二是公司产业布局再造初具雏形,发展动能正加快蓄积;三是一系列提质增效举措将助力公司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2024年挑战与机遇并存,公司将以落地产业新生态、开创发展新局面为大主题,以坚持做正确的事为顶层思维,夯实发展基础、推进结构优化、深植发展潜力,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发展动能的转换、增长质量的提升,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但这是通往下一轮高速增长的必经之路,只有夯基垒台、积能蓄势,打造扎实的发展底盘,才能迎来新格局、打开新天地301277)。

  2024年,公司将继续以汉威文化法典为统领,坚持“内生增长+资本助力”双轨并进,以“战略牵引、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协同发力”四个基本点不动摇,统筹眼前与长远,强基固本练内功,在不断提升发展质效,夯实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继续加快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业务整合,不断拓展战略新空间,开创事业新天地。具体来讲,公司2024年将开展如下重点工作:

  2024年,公司将不断规范战略闭环管理,做好战略对表、同频共振。加快绘制产业图谱、技术图谱、人才图谱、资产图谱,谋划新的产业路径、业务组合、组织匹配等,发挥战略协同威力,联动“破”题。

  1、加强文化落地。继续以多种形式推进文化法典落地,使“为万物赋灵,让生产和生活不断涌现新价值”的企业使命深入人心,使“秉承长期主义,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伙伴创造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汉威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并融入日常工作。

  2、加强战略统筹。做好“自上而下”统筹规划,“自下而上”执行反馈。深度探寻每个板块资源禀赋、核心优势、产品产能等情况,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战略思维、战术打法、组织设计、资源重心,保持战略动态一致性,初步形成特色鲜明、路径清晰、差异发展的战略布局。逐步完成各管理体系的三年规划,推动制定集团层面的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市场战略等。

  3、加强绩效牵引。处理好短期业绩与中长期战略布局的关系,平衡好短期指标与长期能力发育的关系,将重业绩指标转为“业绩、核心竞争力打造并重”,并在战略分解、指标权重设置上进行相应调整。坚持分类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引导各单位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让各层级对“抓什么”“怎么抓”一目了然。

  4、深化固本拓新。必须在固本同时做好拓新,在传统市场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竞争力,在双碳、新能源、大安全、汽车、消费电子、城市数字化基础建设等新领域做好市场拓新、技术拓新和产品拓新,尤其是双碳和新能源领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国家能源自主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包括太阳能、氢能、储能、分布式能源、碳排放、碳计量、碳轨迹、碳富集等领域,新年度公司各级产品和技术部门,加大探索力度,开拓新发展空间。

  2024年,公司将继续锚定以传感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建设,进一步加快战略布局、资源整合、优化调整,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持续夯实在优势板块的生态能力,强化在核心板块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形成化学、光电、柔性、超声四大技术平台和产业核心能力,加快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1、加强产融互动。继续围绕物联网生态圈,挖掘优质标的资源。根据项目投资情况以及战略发展规划,适时推出合理融资方案,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2、加快布局落子。紧紧围绕传统化学类、光电类、超声波类、柔弹性敏感材料及敏感器件进行积极布局,持续打造更多新的增长极。进一步加快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加快产业链前端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坚持有加有减,加快新产业300832)和新业务的培育,及时剥离长期不达预期、偏离战略跑道的非核心业务。

  3、思考优势再造。加快新老产业布局的贯通、交互与融合,技术、产品、资源和品牌的整合重组,实现优势放大、叠加与倍增,推动产业布局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产业链优势向产业生态优势转变,规模优势向协同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引擎。

  4、鼓励开拓创新。积极鼓励各业务板块在公司产业布局中寻找战略性增长机会,在集团平台汲取营养并积极为平台赋能。全力支持各业务板块深耕细分领域,孵化培育新技术、新业务、新赛道,勇于开拓更多战略性增长渠道和模式。

  2024年,公司将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引导创新链,不断提升创新的驱动力。

  1、持之以恒保持创新投入强度。当前时点下尤其是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创新是企业最划算、收益最高、产出最有保障的投入。公司需充分认识关键技术进步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首创技术、首台(套)产品突破、打破垄断等对品牌、市值、发展势能的强大拉动及价值,力争在创新上突破更多产业关键技术、集成更多解决方案。

  2、建设国际化创新平台。加快落实“总部研究院+区域研发中心+各单位研发部门”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加强郑州、上海、武汉、深圳、成都、沈阳六地研发中心的协同,实现新设公司研发管理全覆盖。集团研究院要发挥垂直赋能责任,完善集团战略发展的技术平台,并通过统一策划,继续推进开放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更大成效。

  3、强化一条龙研发与应用的顶层设计。2024年公司将围绕集团战略目标,纵深打通传感器、智能仪器、物联网平台、行业应用方案、数据及服务等方面的研发链路,聚焦产业痛点、市场焦点、技术难点和技术链堵点,集聚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研发与市场应用形成联动效应。

  4、加强前沿、前瞻、高端性基础技术研发和新应用场景的技术融合探索。积极推进氢能、双碳、半导体等行业专用产品的研究和落地。加快激光、红外、MEMS等新型传感器在民用产品线布局;深入研究储能、环保的非常规场景气体响应特点,开展细分领域气体检测产品开发;探索点式光纤传感器产品市场发展;进一步掌握泛物联网硬件核心技术,不断丰富泛物联网硬件产品线、加强专利布局及资质建设,不断深挖护城河。要立足行业领先,加强行业调研,结合集团国际、国内战略布局以及业务需求,加快核心关键技术发明专利的培育。对专利价值进行动态化分级管理,不断优化专利资产,提高专利管理的效率,降低专利维护成本。同时结合现行政策,积极布局申报更多国家级、省级专利奖项。

  战略营销、整合营销既是对各类营销平台、组织、资源、工具、手段的系统化整合,也是对体系内业务、产品、解决方案的优化组合,更是一次营销逻辑、业务模式甚至思维方式的升级。2024年,公司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通过在顶层规划、战略协同、渠道资源共享、营销手段等领域共向发力、同频共振,着力激发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汇聚营销体系的强大合力。为了保障战略营销、整合营销能够落地,公司将着力开展如下工作。

  1、加强市场研究,逐步建立一支市场嗅觉敏锐、基本功扎实,能够不断找到有效机会点的专业市场研究队伍,使之成为公司创新业务增长的发动机。

  2、加强机会挖掘,详细梳理各业务板块的全产业链地图,结合产业链发展动态,重点发掘上下游关联业务整合融合机会、技术升级带来的切入固有市场的新机会和核心业务切入新需求场景的机会,为产品布局及业务布局策略提供支撑。

  3、加强销售预测,持续推动销售预测准确率的提升,建立订单事前运营模式,联动销售、生产、开发、采购,建立健全商机转化方案,在满足订单交付的同时减少库存,降低运营成本。

  4、夯实基础管理,深入推进营销标准化,进一步规范产品价格管理、市场管理,加强经销商管理及OEM规范管理,总结碎片化经验,集思广益形成一批营销管理的思路、打法、模式,不断提升营销能力。

  5、加快完善线上渠道及海外销售,梳理并扩充线上产品阵容,加快落地年度线上产品规划,依托线上推广优势,增加新产品在电商渠道的推广和销售。加快各产品线国际认证的落地,并积极尝试更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寻找业务机会,助力实现业务更大突破。

  6、将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以丰富品牌文化为导向,以厚植品牌背书为基础,打造强背书品牌结构,不断提升品牌营销能力,使品牌附加值不断提高。

  2024年,公司要将推动提质增效走深做实作为应对复杂局面、抢抓战略机遇的重要抓手,更加聚焦管控与赋能,公司各专业平台要高标站位,不断丰富服务模式,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加快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集团化2.0。

  1、进一步深化“集团总部-事业群-下属经营单元”三级管控架构。在着力提升总部专业化能力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事业群的平台功能,培养其自主发育的能力,逐步将更多事业群打造成高效、高能量的业务平台。

  2、打造控放有度的敏捷组织,重点关注预算、财务、监察审计、关键人事、平台、激励体系建设,持续优化授权体系及流程管理,提升决策效率。

  3、加强管理延伸,持续推进财务外派及轮转、加大管理干部外派及轮转力度;逐步完善组织管理,加强管理赋能,加快管理体系、信息系统、资源向新建子公司的覆盖;加快集采体系的覆盖,提升集团统采比例,降低采购成本。

  4、加强协同新理念的引导,从集团战略布局中借力,积极用好组织变革、资源整合、业务融合对协同的促进作用,集聚聚合优势,提高协同效率,助推集团“协同发力”进入全新阶段。

  5、坚持现金为王,加强资金管理。以减存控增、防控风险为重点,深入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做好资金调度,开展降本增效活动,有计划加强资产运营,进一步盘活闲置低效资产。

  2024年,公司继续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育人用人导向,加强外部优秀人才的识别、引进以及内部人才盘点,发现、提拔、重用一批人才,培养好队伍,使之成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方阵”。锲而不舍的打造才能发挥的最优环境,全面激发各类人才价值创造活力,释放人才资源的最大能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做好各类高端营销、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开展招聘甄选能力建设,建立科学测评体系,不断提升招聘质量。进一步理顺选、育、管、用各环节,保障有效衔接,夯实后备人才库,盘活人才“蓄水池”。

  2、着眼内部人才结构化调整,探索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持续盘活优化资源,提升人效,通过建立与公司战略规划相匹配的重点岗位序列任职资格标准和管理机制,明晰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引导与激励员工不断实现能力提升。

  3、持续推进培训及能力提升专项工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有助于人才大规模涌现的培训、培养模式。积极发扬“老带新”、“传帮带”的精神,加快人才成长步伐,拓宽人才培养维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在进一步完善读书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大学。要强化内训师队伍,在提升内部培训质量的同时,加大外部培训的力度,进一步结合外部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与培训。同时要加强培训后的考核以及实战演训,确保理论真正转化成技能,提升培训效果,为公司人才培养进一步创造条件。

  2024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叠加推进,挑战性工作始终贯穿,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以“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得”的责任感、“拖不得”的紧迫感推动工作落地。风至势起,未来已来!公司在新年度将以逆势突围之姿,使命必达之势,不断积蓄奋进势能,精耕细作,行稳致远,奋力拓展汉威发展新空间,开创汉威事业新天地。

  近1100家、覆盖市值约25万亿元!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落地见效

  50家上市券商上半年赚超680亿元!营收净利下滑成趋势,25家派发中期“红包”

  央行:2024年二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9万亿元,同比下降2.1%

  国家发改委:将在深海、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再推出一批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

0208888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