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8888254
欧洲杯直播宝馨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为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响应《巴黎气候协定》,各国正采取行动将全球升温限制在 1.5°C以内,并设定2030年前将CO2排放削减至2010年的45%,目标于本世纪中叶达成净零排放。在2023-COP28会议上,全球118个国家同意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的实施目标,明确了加速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的决心。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可再生能源》年度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510GW,较2022年增长50%,其中,光伏占四分之三,约为375GW。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在2023年至2028年间达到7300GW,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力来源。预计未来5年,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将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95%;到2050年,风能和太阳能约占能源系统的70%。
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中国拥有全球近90%的光伏产能和60%的风电设备产能。2020年,中国率先制定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其中光伏新增装机216.88GW,相当于202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全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7590万KW,同比增长102%。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8年,中国将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60%。
2023年,全国多晶硅、硅片产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均超过65%。具体来看,多晶硅环节产量同比增长约66.1%;硅片环节产量同比增长约65.8%。产业供销两旺,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2023年,伴随上游硅料产能持续释放,光伏硅料价格从2022年最高303元/KG下跌至64元/KG,带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价格纷纷回落。
组件价格的回落,大大缓解了过去一段时间终端业主对于高价组件及较高装机成本的担忧情绪,国内装机需求得到显著刺激。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光伏新增并网21630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12001.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9628.6万千瓦,其中户用光伏装机达到4348.3万千瓦。
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累计484.8亿美元,整体出口情况保持良好态势。随着企业海外布局的提升,对电池片和硅片的需求有所提升。中国的光伏产业与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共同构成了外贸新时代中国出口“新三样”,绿色产业动能充沛,体现了我国出口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基本单元,直接决定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率,对电站收益率有重大影响。光伏电池片技术发展来自于技术迭代,由于当前主流的PERC电池效率迫近其瓶颈且提效进度放缓,而N型电池效率提升潜力大、投资成本不断降低,目前转化效率已突破平均25%。相比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P型电池,N型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载流子寿命更长等优点,主要制备技术包括TOPCon、HJT、IBC等。其中,HJT电池凭借工艺流程短、转换效率高、衰减率低、发电量高、双面率高、弱光效应优、清晰的降本路线等特点,已经成为最具希望的第三代主流技术路线代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到2030年,异质结的市场占比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目前,国内项目招标集采中N型组件份额大幅提升,其中已经出现了异质结的单独标段,2024年将有望超60GW的异质结产能落地。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高歌猛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2023年新注册登记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30.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6.04%。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将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利好市场需求释放。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31.6%。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增长,构建更高水平、更高速度、更高密度的充换电网络已成为“刚需”。多个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2023〕19号)提出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政策鼓励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充电网络,互联互通的城市群都市圈充电网络,以及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有效覆盖的农村地区充电网络。
政策强调积极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政策提出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鼓励新技术创新应用,如智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充换电技术、无线)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发改综合〔2023〕545号)提出了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加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进社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加大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支持力度,推广智能有序充电等新模式,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体验。
截至2023年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到了859.6万台,同比增加了65%。中国新增公共充电桩 92.9万台,同比增加 42.7%。公共充电桩中,快充桩数量占比已提升至44%。新增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高速公路沿线具备充电服务能力的服务区约有6000个,充电停车位约 3万个。年度新增换电站1594座,累计建成换电站3567座。
报告期内,为应对宏观经济下行、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公司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变化,持续推进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着力于提质增效、降本控险,强化创新驱动和管理对标提升,明确以“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坚定以“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以政策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抓手,客户为中心,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公司未来发展创造新的盈利点。
为贯彻“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推动“光、储、充/换”业务落地,集团锚定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的长期战略发展方向,中期聚焦异质结、异质结/钙钛矿叠层技术路线,短期统筹电池、组件产能最优化布局,迅速搭建光伏产品制造团队,汇聚异质结领域高端技术人才,融合新能源产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塑造国内外市场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宝馨光伏新名片。
2023年5月,怀远基地二期6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试生产基地投资协议签订完成,进一步加强公司与蚌埠市怀远县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怀远生产基地一期异质结电池与组件相关设备已进场调试,将于近期试车投产,该基地是公司在异质结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生产基地,与安徽大禹实业集团联合出资建立。
基地开发建设标准化异质结电池、组件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购置封口机、电池套膜机、自动分选机等主要设备。建成后将与内蒙古鄂托克生产基地联动协同,加速推动异质结技术规模化量产,满足未来市场高效率、高稳定性、高性价比的产品需求。主要产品覆盖光伏高效异质结电池片、高效异质结组件等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服务,打通从接单、定制化、自动排产、产线匹配、智能物流等各环节,实现大数据高度智慧化的制造全流程闭环的全面管理,带动相关材料与设备制造业发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当地就业。
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清洁能源系统方案提供商,集研究设计、投资、建设、运维为一体,以新能源技术研究为先导,设计优化为基础,EPC管理为核心,运维服务为支撑,地面电站、工商业及户用分布式电站协同发展。公司已储备超5GW绿电资源,与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能建601868)、华润集团等大型国央企展开深入洽谈、合作,协助开发绿电资源,保证公司光伏组件产品消纳的同时为集团其他板块业务发展贡献现金流。
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重点区域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已建成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长三角经济区,主要包括江苏蓝波船舶制造厂项目、绍兴绿展项目、宁波海虹项目等。
公司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开拓户用分布式光伏项目,联合政府、央企三方合力,推出宝馨户用异质结光伏品牌—“馨屋顶”,为客户量身打造一站式可靠、高效、安全、完整的户用光伏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成功落地。
公司下设安徽明硕、苏州铸梦EPC公司,为客户提供光伏发电工程的开发、设计、采购、施工的总承包服务。承担从资源论证、前期筹划、方案选择、可行性研究、工厂设计、项目管理、安装施工与调试直到项目并网发电及运营维护的全套解决方案。公司具备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三级等总承包资质,为公司综合能源开发业务夯实建设基础的同时,积极承接外部市场化电站EPC业务,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
公司结合国家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打造整市“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网络。公司合作推出的“全液冷超充架构”产品,凭借最快“充电 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充电速度,以及安全性高、噪音低、寿命长、融合光储等出众性能,缓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大幅提升充电站运营周转效率。并已在上海、泉州、合肥、淮北等城市成功落地全液冷超充示范站,打造优体验、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为城市绿色交通和碳中和做出贡献。
公司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虚拟电厂网络平台搭建技术为前提,围绕整市服务,打造一体化的“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解决方案,集成光、储、充/换等多项先进技术,并依托智慧云平台实现能源微网建设和远程运维,全面推动城市交通与能源管理的绿色和智能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紧扣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结合国家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打造整市“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网络,树立公司充/换电领域良好的品牌形象。
智能制造业务为基础型产业,公司将持续紧跟国家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国家“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战略发展要求,立足制造本质,以客户为导向,产品为核心,数据为基础,提高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能力,依托供应链、产业集群等载体,构建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装备解决方案,从开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投产、交付提供全线服务。同时不断增强与集团新能源“光、储、充/换”板块业务协同,持续践行“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战略发展方针。目前公司在苏州、蚌埠、厦门、菲律宾建有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主要致力于新能源充/换电业务及其他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和制造。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定制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为客户提供快捷、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公司积极开拓国内新能源行业相关业务,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扩充产能,引进专业技术团队,优化产品结构,为新能源投运业务提供有效的技术与产品支撑,发挥新能源与智能制造板块业务的协同效应,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围绕“光、储、充/换”进行产业布局,以战略管控为主导,通过战略、运营、财务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确保下属各子公司平稳、有序、安全地运行。公司总部作为战略决策中心,追求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同时按照业务、区域的不同分别设立子公司,由各子公司负责相应业务的运营。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同时严格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标准和安全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对外产品销售包括自主品牌直销,以及OEM、ODM等多种合作模式,对外服务及工程采用BOT、EP、EPC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对高端制造产品的需求逐步提升,制造行业不断升级改造,生产工艺和销售渠道不断优化,在国家“双碳”政策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司智能制造、火电灵活性调峰业务也得到了业内的关注和认可。基于公司夯实的制造基础和资源整合能力,公司将在未来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生产能力,快速布局新能源业务,坚定执行“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紧跟国家“双碳”政策,大力发展开拓新能源制造与服务业务。
公司专注产品质量,突破技术创新,深耕高品质智能制造及新能源配套产业,基于夯实的生产制造基础,致力于主动为客户提供完整、专业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不断提高在人才、技术、品质、客户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
公司专业的核心管理团队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大型公司的从业经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长期专注和深耕于智能制造与新能源领域,拥有深厚的行业洞察理解力、前瞻务实的战略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动态,适时调整战略部署和行动方案。公司核心管理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和稳健经营,立足于构筑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关注社会和行业发展趋势,能够根据行业、市场和竞争格局的变化,有效实施组织变革,打造因客户而变的组织架构和充分竞争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效推动业务变革及组织适配,推进“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战略落地;公司重视组织资源能力与企业发展阶段、发展规模的匹配,保持财务健康,保证分配的资源能够合理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障和实现了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
公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公司已建立起一支敢打敢拼、勇于创新开拓的人才队伍。公司实施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并举的机制,通过从全国各高等院校招收优秀毕业生,行业内引进技术及综合能力较强的关键领军人才和团队,并通过组织人才技术培训和能力提升等方式,全方位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助力公司战略目标达成,成为公司增效降本、开拓新业务的核心力量。
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在掌握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与合作,不断拓展产品业务的应用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客户需求为目标”的技术研发体系。公司针对制造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设立江苏宝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馨技术研究院”),通过自主研发,在消化吸收行业内通用技术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研发创新,满足企业创新需求,配置专业化的研发试验设备和技术团队。宝馨技术研究院下设各类不同的研发团队,公司技术研发团队根据产品研发技术的储备和已有经验,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加强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充/换电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产品研发,结合一线生产经验及外部先进技术,对公司现有产能进行进一步的潜力深挖。
在光伏产品领域,公司拥有夯实的光伏设备制造经验,引进、培养、储备了一批光伏领域的专家、技术、工程人才。在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工艺优化、生产制造方面,公司引入具有丰富工厂筹建、生产管理、运营及项目规划经验的运营人才和从事HJT技术开发、工艺优化的专业人才,共同形成了公司的异质结团队,为开展异质结项目的研发、规模化生产、降本增效和销售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下一代光伏产品的布局上,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春福、朱卫东教授团队、安徽大禹实业达成合作,共同推动钙钛矿/异质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产业化研究及商业解决方案落地。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艺优化,确保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保证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研发平台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反应速度。产品的更新迭代,在提高产品使用性能和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使主营业务的产品和服务更具市场竞争力。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8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造先决条件。公司研发和制造实力得到政府部门和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或下属子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苏州市企业技术中心等。
公司基于原有充换电业务,率先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整市“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网络建设,开拓布局淮北、池州、蚌埠、重庆、泉州、郑州等城市,持续进行站点投运及建设,扩大规模化优势,并通过体系梳理,运营提升等抓手提升盈利能力。在商业模式上不断探索迭代,致力于打造绿色交通出行一体化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体系,探索聚合“源-网-荷-储”清洁低碳发展的新一代智能控制技术和互动商业模式,以“光、储、充、换一体化”赋能数字能源业务,针对不同场景采用灵活匹配的业务模式,更好适用于不同地域及业务类型的场景开发及盈利。
品牌建设是转型后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举措,公司每年都会针对公司情况制定品牌建设计划,全力打造以“BOAMAX宝馨科技”品牌为主的企业名片和产品品牌,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创新品牌推广载体,不断提高企业品牌、服务品牌、产品品牌对业务发展的贡献率。
公司凭借深耕智能制造领域二十余年的经验和优势,长期致力于品牌口碑建设,通过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做好市场营销,提升客户体验,加强精益管理等各方面来提升公司品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在行业客户心中建立良好的品牌认知。同时,继续巩固和提升在行业内的地位,持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缩短和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的差距。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提升品牌美誉度,实现由产品和服务带动品牌发展。品牌发展牵引公司形象提升,深度挖掘品牌内涵和价值,不断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及价值。
目前,公司部分产品通过了TV、UL、3C认证,4类产品获得苏州名牌产品称号,1项自主开发系统获得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逐渐提升,公司在行业内获得了良好的认可度。今后,公司在品牌建设上将持续发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亿元,同比下降15.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93亿元,同比下降734.37%,公司持续推进异质结HJT产线基地投建进度,布局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及产业转化研究,扩大光伏等绿电开发投建、充换电服务及产品制造等新能源业务。加快调整优化传统制造板块业务,加快公司光、储、充/换联动布局,完善“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战略。在转型调整过程中,传统制造板块业务业绩下滑,处理完毕持续多年的诉讼事项,阶段性管理费用增加,公司投建的异质结HJT产线目前仍主要以投入为主,尚未形成业绩支撑,公司火电调峰项目受政策影响收益下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受新能源业务变化,相关收入重新确认,影响了全年营收和净利。2024年随异质结产线投运及绿电开发规模持续增加等,业绩贡献将逐步释放。
公司现有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及智能制造板块。公司正处于战略转型阶段,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新能源综合服务商”为战略目标,围绕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投运进行业务布局。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行,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预计可达12亿千瓦以上,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在国家“30-60”战略目标的推动下,国内光伏行业将保持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预计每年可达到70-90GW。随着光伏产业技术优化迭代,光伏产业产品的成本控制,以及全球新能源市场需求逐步增长的驱动下,产业规模将实现持续扩大。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或将达到330GW,较202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20%,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在光伏产业链众多环节中,电池环节是技术进步的核心,电池技术决定了光伏产品的效率。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其中,关于光伏产品及技术方面,提出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关于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方面,明确提出开展HJT、TOPCon、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大规模生产工艺。政策的支持、巨大的市场需求,为HJT、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清洁能源领域关注度的提高,行业产能快速扩张,传统的单环节厂商加快将业务向一体化延伸,一体化企业占比提升明显。在产能扩张过程中,由于各环节扩张周期长短不一,部分环节出现了供需错配,造成了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这种局面对产品的按时交付和订单的履行形成了较大的压力,行业内的商业信用受到冲击,合同违约现象较以往增加,不稳定的产业链价格不利于行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目前,产业链中部分环节已出现阶段性过剩,叠加越来越多的跨界资本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行业竞争加剧。同时,全球贸易壁垒将导致行业制造产能分散化,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能力将成为竞争的焦点,包括市场营销、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融资能力、运营管理等,全球化竞争能力不强的企业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并逐步退出市场,具备全球化竞争能力的行业头部企业拥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又进一步反哺其各项能力的提升,人才虹吸效应明显,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据公安部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上半年新注册登记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30.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55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6.0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基于2020年11月 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到2035年,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发改能源规〔2022〕53号),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充电桩建设增长趋势明显。
公司结合国家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打造整市“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光储充换”整市智慧绿色交通网络在全国的布局。
(1)政策支持为智能制造提供坚实基础: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的发展,通过《中国制造 2025》、《“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和路径,提供了政策指导,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2)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础日益坚实。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柔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3)市场需求促进智能制造不断深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企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市场对智能制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4)产业升级为智能制造带来广阔空间: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手段。通过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可以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5)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中国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了对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国内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6)国际合作为智能制造注入新动力30015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智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走向世界,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十四五”时期,国家重视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水平,促使制造企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随着“双碳”政策的实施,新能源领域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目前公司基于夯实的智能制造能力基础、专业的技术储备、稳健的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公司新能源转型目标。
公司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明确“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战略核心定位,坚定“新能源投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发展方针,加快推进光伏、充/换电、智能制造业务,平稳发展原有业务,实现公司战略延伸和业绩新增长。通过产业合作、技术研发、产能提升、资源整合、优化管理,持续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提升核心技术优势,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及痛点,加快全球化市场布局,以“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为抓手,以“降本增效”为目标,持续提高组织响应能力和执行力,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有质量的可持续稳健增长。
2023年,公司集中力量在新业务开拓、产品线丰富、渠道建设、核心技术打磨等方面加大投入,积累了一定的产品经验和市场资源沉淀,为公司 2024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24年,公司将以“优质发展”为战略基调,主要围绕“业务聚焦、组织升级、提质增效”三大方面展开工作。业务聚焦方面,专注于“光、储、充/换”产业链一体化相关业务,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组织升级方面,持续优化各职能部门、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能力,在全集团内部推动绩效评价、组织培训、人才晋升等管理机制,致力于打造作战能力更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高绩效人才密集型组织。
提质增效方面,以各子公司为主导,每个子公司按照“确保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集团将持续聚焦异质结赛道,一如既往的专注于异质结的产业化实践和市场化推广,以成为全球高效异质结领先企业为目标,加速推进异质结电池与组件产品量产步伐,结合吸杂、双面微晶工艺技术,通过大片化、薄片化、半片化、SMBB细线化印刷制程,为客户打造高性价比、高收益率的组件产品。
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一站式清洁能源系统方案提供商,集研究设计、投资、建设、运维为一体,加深与大型国央企合作,重点推动怀远风光项目落地,加快全国工商业及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自主开发,提高集团光伏组件产品消纳。
2024年,国家能源转型升级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公司要抢抓新能源风光发电技术不断迭代、成本持续下降、项目经济性显著提升的重大机遇,联合政府、国央企、优质资本多方合力,创新商业合作模式,积极拓展能源应用新场景,聚焦江浙沪皖分布式光伏电站、低碳零碳产业园区、海上风电等项目开发,持续为集团业绩增长添加强劲动力。
集团以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虚拟电厂网络平台搭建技术为前提,围绕整市服务,打造一体化的“光储充换”智慧绿色交通解决方案,集成光、储、充/换等多项先进技术,并依托智慧云平台实现能源微网建设和远程运维,全面推动城市交通与能源管理的绿色和智能转型,目前集团已在江苏、安徽、上海、重庆、福建、河南等地先行布局。2024年,公司将继续融合政府、国央企及优质资本多方力量,大力推动光储充/换智慧能源站点在全国的广泛布局,以场站建设带动充换电设备销售,并在项目收购层面达成进一步合作,完成商业模式闭环。
公司智能制造将继续紧跟国家发展规划,立足制造本质,以客户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提高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能力,依托供应链、产业集群等载体,构建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积极推动智能制造产线升级,增强与新能源“光、储、充/换”板块业务协同,持续践行公司“新能源+智能制造”双轮驱动发展方针。
面对国内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环境,海外市场将是2024年集团重点开拓的战场。集团以聚焦和试点为工作思路,选择东南欧、澳洲、东南亚等地作为重点区域,及时根据现有条件及当地市场特点,制定属地化项目开发方案。
战略决定组织,组织服务战略。“新能源产业综合服务商”的核心定位即要求公司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结构,不断完善职级体系和薪酬体系,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夯实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人才梯队建设能够引导企业从企业内部和市场中发现优秀的人才,形成继任者的人才源泉,为实践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体系包括人才梯队资源池、人才区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五个部分。
2024年,公司将首先做好人才盘点工作,其次完善人才区分、培养、选拔与发展激励机制,最后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确定人才梯队库建库标准及类型要求,梳理关键岗位人才梯队名单。
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工具平台,充实公司资金实力。着力改善债务结构,聚合资源推动公司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统筹子公司融资工作,系统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营效率。
继续落实公司及各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功能,明晰公司各职能部门、子公司经营目标,促使资源高效配置、战略有效落地。同时,公司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突出财务预算对实际经营的引导作用,推动各重点经营决策事项解决,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建立业财一体化管理体系,减少业务和财务不统一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加强内部良性互动和信息共享,为公司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
品牌建设是公司转型升级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计划每年针对公司情况制定品牌建设计划,全力打造宝馨企业名片和产品品牌,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创新品牌推广载体,通过对公司网站升级、自媒体平台运营建设、参加行业论坛、展会及投资者交流等专项工作,提升公司品牌建设和传播,不断提高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及内控管理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内部管控信息化应用,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并确保各项制度有效落实,对各业务流程进一步梳理与规范,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
在碳中和趋势形成前,光伏行业经过市场充分竞争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逐步得到出清,市场和资源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竞争格局得到重塑。但随着全球碳中和趋势的加速,需求大增,行业内企业大量扩产,跨界资本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头部企业陆续推出了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张计划,未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对企业综合竞争力要求更加严格,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技术 研发、融资能力、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公司自 2021年开展战略转型,涉足并大力布局光伏行业,储备生产技术、人员。新市场的开拓存在不确定因素,受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限制因素影响。光伏异质结电池及组件项目的建设受公司资金、土地、建设进展等因素影响,存在项目开展不达预期的风险。公司需制定详细的业务推广规划,多产业的串联合作,糅合各方资源,秉承先订单后开展的原则,新项目开展前需要经过专业机构评估和公司管理决策流程审慎评审,严格遵守对外投资制度。同时对公司制定的决策,要求业务部门和后台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响应快速执行。
一方面,近些年来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在产品规格、技术应用、上下游供求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另一方面,新能源及智能制造产品订单,尤其是海外订单往往从签订到生产需要至少提前半年,若原材料的供需匹配、供应安全和物流效率无法保障,企业无法准确的预判供应链未来的价格走势,将不利于企业订单的交付,产品成本将进一步增加甚至出现订单亏损的情况,这种变化将极大考验任何一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若企业无法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将可能会面临供应链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公司采购部门时刻关注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运用采购工具锁定材料采购成本,以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随着公司转型扩张的推进,各个子公司的业务模式、人员背景存在明显差异,产业板块、细分行业和地域跨度较大,公司集团化的日常管理工作难度趋增。同时对公司的规范运作要求更加细致,公司在推进业务的同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风险管控,兼顾运营效率和持续发展,对公司的集团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将通过改善和优化管理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模式,以应对未来的经营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公司致力于新产品、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于新产品从技术研发到投入市场并产生效益,需要一定的过程,存在周期性风险。研发期间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研发结果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将加紧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合作研发的管理效力,制定有效的研发管理制度和审批流程,密切关注行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趋势,通过自我创新、自我积累和外部引进,打造适合公司的技术研发平台。
公司有一定比例的外销产品,世界格局近来受各类影响因素波动较大,从而影响汇率变动,汇率变动给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公司外销业务还可能因产品交付和结算周期等因素受到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为了应对这一风险,公司一方面努力在客户销售条款中增加汇率异常变动价格调整条款,另一方面,公司采用远期结售汇等财务手段降低和减少汇率变动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公司所从事新能源业务,尤其是光伏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全球光伏国家产业政策关联度较高,政策扶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行业的景气程度。国际市场中,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曾对中国光伏电池类产品采取贸易调查,例如美国“双反”调查、美国201调查、印度保障措施调查、印度反倾销调查等,这类国际贸易政策给我国光伏企业的经营环境及海外市场拓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国内,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发展,自2018年“531政策”开始,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也不断调整,光伏电价政策多次调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平价上网成为既定趋势,光伏逐步进入无补贴时代。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正大力扶持光伏电站的建设,若未来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或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税收政策或贸易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
超17万手封单,股价失守3元关口,这家公司被立案!多重催化下,地产股持续走强!高铁票将涨价,机构扎堆14股
京东方A获东吴证券买入评级,业绩增速亮眼,有望持续受益于面板景气度回暖
三一国际涨近10% 七部门联合发文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设备更新有望持续发力
皖能电力获东吴证券买入评级,受益于发电量增长+煤炭下行+控参股业绩向好,业绩超预期
已有10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18亿股,占流通A股21.39%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5.76元。空头行情中,目前正处于反弹阶段,投资者可适当关注。已发现中线买入信号。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1.66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23.05%,股份类型: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