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直播招商策略:流动性冲击在春节前有望临近尾声市场有望逐渐筑底回升

2024-05-12 21:26:50 作者:小编

  展望2月,前期造成市场冲击的交易机制基本逐一被充分定价,后续市场的边际压力相对减轻,流动性冲击在春节前有望临近尾声。四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进一步修复,同时进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资开支也有望开始进入上行周期,2024年企业盈利有望明显改善。后续来看在成长板块估值大幅回调后,部分远期增速相对稳定,分红率稳定提升,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可能是更佳的红利选择。市场风格预计从红利策略到红利成长。行业层面,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为未来一两个月行业布局的重要线索。

  ⚑大势研判和核心逻辑:冲击尾声,修复渐起。展望2月,前期造成市场冲击的交易机制基本逐一被充分定价,加上外部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增量流动性从量变到质变,流动性冲击在春节前有望临近尾声。四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进一步修复,进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资开支也有望开始进入上行周期,投资发力成为后续值得关注的变化。当前主要指数的估值很多都创下了历史新低,或者回到历史最低水平。这也使得很多成长领域的股息率也攀升至相对可观的水平。二月开始,随着流动性冲击逐渐化解,市场有望逐渐筑底回升。

  ⚑行业配置核心思路:风格和行业配置层面,从红利策略到红利成长。前期市场在大幅调整之际,红利指数大盘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加速,目前看分红和股息率已经岿然成风。不过从定价原理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中枢稳定,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回落后,越高ROE越高自由现金流的板块远期潜在分红率越高。在成长板块估值大幅回调后,部分远期增速相对稳定,分红率稳定提升,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可能是更加的红利选择。行业选择层面,考虑未来一两个月的角度,综合考虑前期表现、估值、交易活跃度、景气变化、政策和事件催化,我们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

  ⚑流动性:ETF持续贡献主力增量。当前货币市场流动性稳中略松,稳定国内价格形势已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外部方面,美国12月PCE通胀进一步放缓,美国1月制造业PMI升至荣枯线上方,在通胀回落、经济向好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预期的进一步修正有待更多数据出炉,预计2月美元指数及美债收益率很可能延续高位震荡的格局。股市资金供需方面,结构性行情下叠加市场震荡调整,ETF有望延续逆势净申购贡献增量资金;随着国内经济基本面温和修复,若美债利率回落趋势进一步明确,外资则有望转为净流入;随着市场风险偏好修复,融资资金可能转向流入。整体而言,在当前A股存量资金格局下,ETF仍然有望成为主力增量资金,可能带动大盘风格表现。

  ⚑企业盈利和景气:结合历次较大级别反弹时期各行业表现,推荐关注一方面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流动性改善驱动的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等;另一方面,前期跌幅较大,并且23年年报业绩预期增速较高的行业也有望在本轮反弹中出现较大涨幅,如:汽车、食品饮料、商贸零售、国防军工等行业。盈利方面,23年年报业绩预告披露过半,预计年报业绩增速较高或者改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1.部分周期/资源品领域(金属新材料、石油石化、铁路公路、电力等)。2)受益于海外库存回补的出口链和需求持续回暖的出行链相关的消费服务行业(如家电、家居、纺服、旅游、餐饮等)。3)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加强、海外加速扩张的中高端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商用车、轨交设备、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等;4)业绩兑现的部分信息技术领域(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游戏Ⅱ、数字媒体等)。除此之外,一些其他领域的景气度也出现明显改善,如中药、建筑装饰、种植业、调味品等行业盈利也具备提升空间。综合考虑近期盈利、景气情况一级政策的密集发布,推荐重点关注景气较高或改善(景气具备进一步修复空间、需求增量改善)、未来业绩有望出现拐点以及受益于政策驱动的方向,主要包括的细分行业有通信、家电、纺织服饰、煤炭、汽车等细分领域。

  ⚑赛道及产业趋势投资: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后续,中特估企业有望迎来政策与业绩双击。智能驾驶、氢能源、MR头显相关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政策端主要关注两部分内容,1)地产,今年以来,央地协同发力,地产政策暖风频吹。供给侧方面,多项政策接连印发,保障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并于于近期召开推进会,加快促进政策落地;需求侧方面,继“认房不认贷”、调降存量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等政策后,一线城市中,广州率先放开限购,上海持续宽松需求侧政策,北京深圳有望跟进,需求侧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2)产业端,1月,产业政策主要聚焦数字经济、双碳和未来产业。其中1月30日,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议关注。

  在1月的月度观点报告中,我们写到“前期A股的估值水平的持续降在1月的月度观点报告中,我们写到“前期A股的估值水平的持续降低,使得市场对于悲观因素进行了充分定价。止损交易告一段落,新的投资者开始逐渐进入。随着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开始边际改善,市场情绪终于开始有一定程度修复。进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资开支也有望开始进入上行周期,地产领域也初现一些企稳迹象。11月出口增速也转正。在内外需求均边际改善情况下,经济数据和企业盈利情况将会环比持续改善。风格方面,从理性和中长期角度来看,A股以沪深300为代表的权重指数正迎来见底黎明的微光。

  实际中,指数整体表现方面,1月1日至2月2日A股大幅调整,指数表现低于预期。出现了多重交易机影响下的流动性冲击。虽然有体量较为巨大的ETF投资者支撑市场,但是未能扭转全月整体下跌额格局。最终,A股过去一个月指数普跌,上证指数跌1.8%,沪深300指数跌3.2%,表现相对抗跌。WIND全A指数跌8.8%。风格指数方面,2023年全年占优的中证2000、北证50、中证1000受到流动性机制冲击最大,跌幅靠前。上证50、红利等指数有大体量ETF投资者托底和避险资金的加入,表现相对抗跌。大盘价值甚至逆势上涨。

  行业表现方面,过去一个月行业表现主要围绕防御策略、中字头、红利策略、以及ETF投资者流入的方向。银行、煤炭逆势上涨,超额收益巨大。石油石化、公用事业、家电等偏高分红板块相对抗跌。由于临近业绩披露期,2023年业绩压力较大的电子、新能源、轻工、计算机、医药跌幅巨大。

  展望2月,前期造成市场冲击的交易机制基本逐一被充分定价。尽管在后一段时间还有对于融资融券和股权质押的担忧,但是这些因素在2018年底发生时已经曾经被交易过,券商也在此后做了更加充分风险考量和准备。相对前期一些首次出现机制冲击造成的情绪冲击,后续市场的流动性压力边际相对减轻。加上外部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增量流动性从量变到质变,流动性冲击在春节前有望临近尾声。

  从四季度工业企业盈利和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四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进一步修复。进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资开支也有望开始进入上行周期,PMI等指标开始边际改善,针对地产和三大工程的融资机制开始持续发力。地方政府两会召开后,预计全国2024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会确定在5%左右。在2024年消费增速面临高基数下行压力下,投资发力成为后续值得关注的变化。预计2024年企业盈利将会相对2023年明显回升,当前主要指数的估值很多都创下了历史新低,或者回到历史最低水平。这也使得很多成长领域的股息率也攀升至相对可观的水平,从而获得了股息率保护而企稳。二月开始,随着流动性冲击逐渐化解,市场有望逐渐筑底回升。

  风格方面,从红利策略到红利成长。前期市场在大幅调整之际,红利指数、大盘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加速,符合我们月初提出的《那些年演绎过的“一月风格冲刺”行情》,目前看分红和股息率已经岿然成风。不过从定价原理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中枢稳定,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回落后,ROE越高自由现金流越高的板块远期潜在分红率越高。目前A股很多成长性公司也开始大幅增加现金分红比例和回购比例,在DDM定价模型中,如果分红率相同,那么中长期稳定增长增速越高的公司可以拥有远期更高的分红。因此,在成长板块估值大幅回调后,部分远期增速相对稳定,分红率稳定提升,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可能是更佳的红利选择。

  行业选择层面,考虑未来一两个月的角度,综合考虑前期表现、估值、交易活跃度、景气变化、政策和事件催化,我们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

  从赛道和产业趋势投资的角度,2月需要重点关注五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金属(铜、铝)、船舶(造船、油运)、人工智能(算力)。

  2024年3月5日全国两会将会召开,目前来看,由于当前经济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出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等问题,因此,2024年经济工作目标的指定,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包括经济增速目标、赤字率目标、专项债规模等成为市场关键的指标。产业政策的安排也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政策经济交易机制来带的流动性冲击,而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投资者,在通过ETF和陆股通通道大幅买入A股,这些投资者的边际行为对当前市场影响较大,需要密切关注。

  从历年的交易情况来看,每年春节前,由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披露,市场往往是对上一年的行情进行一波总结性质的交易,强化前一年较强风格,容易出现风格加速冲刺的现象。而春节后,随着业绩预告披露结束,投资者开始对下一年进行新的判断和预期,会较容易出现春节前后风格切换的现象,当然,历史规律在现在的适用性大幅下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春节之后新预期形成的模式和方向。

  开年之后,市场经历了一轮快速下跌,出发了各种机制带来的流动性冲击,其中讨论较多的是“雪球”衍生品,由于市场快速下跌,“雪球”产品经历了快速敲入,由于衍生的交易机制使得在敲入市做市商需要平掉股指期货的多单,导致股指期货跌幅较大,贴水率大幅攀升。

  由于市场在此前缺乏对“雪球”产品的详细研究,因此,随着“雪球”的敲入,对于现货实际影响较小,但是对市场情绪冲击较大。

  不过到了最近,由于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从高位跌幅较大,雪球产品的敲入接近尾声,因此,估值期货的贴水率下行幅度已经明显降低了,“雪球”敲入影响将会逐渐消退。

  从1月18日开始,融资盘压力增大,融资余额开始加速下行,1月18日至2月1日融资余额减少786亿,至14,890亿元,预计2月2日融资余额仍保持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融资余额已经非常接近2022年4月和10月的最低水平。

  年初以来,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频发出现交易和净申购大幅放量的情况,显示有一些大型投资者在持续的买入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从规模来看,1月15日以来,两类ETF规模增加了1600亿左右,于此同时,在陆股通市场,曾经存量规模较低的中资背景券商席位的陆股通净买入规模也出现了明显提升,净流入了400亿。

  流动性外溢效应:没有证据表明有大型投资者买入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的相关交易标的,不过,随着上面两类型投资者给权重指数的标的提供了流动性,卖出这些标的的资金,也可能会在500、1000中寻找跌幅较大、估值较低的绩优标的。流动性会出现外溢效应。

  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发生的必要性:不过对于中证500或者中证1000来说,如果也有大型投资者予以买入相关ETF,则可能会更快制止住市场整体下跌的趋势,防范市场进一步下滑带来的金融市场风险进一步提升。

  2023年12月,随着政府开支进一步增加,出口转正,经济各项指标出现了边际改善,不过考虑到2022年同期的基数较低,仍然无法形成强的复苏预期。有待新一年经济数据进一步改善。

  截至1月31日上午,约有273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快报/报告,占全部A股的比例约为51.1%,以这2733家公司为样本,以业绩预告中值计算业绩增速,剔除部分公告了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样本,2023年四季度业绩增速进一步回升,非金融石油石化口径业绩增速回升至15.5%,上市公司拐点较为明确。

  而上周公布的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工业企业盈利增速3个月移动平均增速进一步回升至18%,上市公司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相互验证。

  1月以来地方政府的两会召开基本结束,多数省市公布了2024年的GDP目标,从重要经济大省制定的目标来看,多数省份制定了5%左右的GDP目标。

  从2023年GDP三大马车的增速来看,出口和投资增速低于5%,得益于2023年经济常态化后消费增速的明显回升,2023年GDP增速为5.2%,完成了全年增速目标。

  而2024年,经济常态化后,消费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出口和投资需要对经济增速做出更大的贡献。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预期2024年中国出口能够回升至小个位数增长。因此,2024年完成5%的关键点在于投资增速要从2023年的3%回升至5%以上。

  又由于2023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出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部分高增速的制造业将会面临投资增速下行的压力。因此,2024年投资回升的关键在于房地产投资的回升和基建增速的维持。当前房地产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当前市场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

  1月以来针对房地产,政府出台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码,对居民购房需求、地产商、地产项目各种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从30大城市高频数据来看,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4.7%,较12月的增速有所收窄。

  四季度以来,100大城市的住宅土地成交负值收窄,政策效果可能开始逐渐显现。

  WIND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的PB接近历史最低,剔除负值后PE_TTM接近历史最低,而且,由于2023年Q4已经披露业绩的公司显示四季度盈利增速有10%以上的增长,因此,年报披露结束后,WIND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的估值进一步逼近历史最低。

  我们在周报《本周低点能否确认是中期底部?》提出在当前环境一下一个重要的见底信号就是股息率利差,用某一个指数的股息率减去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见底的重要参考。

  当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达到3.2%以上,股息率利差超过70BP时,沪深300指数率先企稳。

  而目前国证成长指数股息率已经攀升至历史高位的2.75%,而从国证成长过去的表现来看,随着很多行业竞争格局开始稳定,现金流增加,这些成长型较好的公司也开始增加分红比例,由于本身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过去五年分红的复合增速达到11%。2023年预计国证成长盈利增速在10%左右,因此,在当前股价下,国证成长的股息率将会进一步攀升至3%以上。相对十年期国债利差达到50BP。

  这种逻辑下,高分红策略将会衍生出分支策略——红利成长策略,投资将会在非传统高分红板块寻找远期仍有增长空间,竞争格局开始稳定,自由现金流明显增加,分红比例持续提升的红利成长股。在大家开始意识到2024年经济增速企稳,企业盈利改善时,红利成长策略将会觉醒,推动成长风格企稳。

  展望2月,前期造成市场冲击的交易机制基本逐一被充分定价。尽管在后一段时间还有对于融资融券和股权质押的担忧,但是这些因素在2018年底发生时已经曾经被交易过,券商也在此后做了更加充分风险考量和准备。相对前期一些首次出现了机制冲击造成的情绪冲击,后续市场的边际压力相对减轻。加上外部流动性提供者提供增量流动性从量变到质变。流动性冲击在春节前有望临近尾声。

  从四季度工业企业盈利和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四季度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情况进一步修复。进入新的一年,政府投资开支也有望开始进入上行周期,PMI等指标开始边际改善,针对地产和三大工程的融资机制开始持续发力。地方政府两会召开后,预计全国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需要实现。在2024年消费增速面临高基数下行压力下,投资发力成为后续值得关注的变化。预计2024年企业盈利将会相对2023年明显回升,当前主要指数的估值很多都创下了历史新低,或者回到历史最低水平。这也使得很多成长领域的股息率也攀升至相对可观的水平,从而获得了股息率保护而企稳。

  很多投资者会说基于过去20年(2004~2023)股票市场分析框架可能在未来不能适用,过往经验可能不仅不能带来正确判断,反而可能会产生误导。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中已经分析了我们此前的三年半信用周期框架分析可能要进行修正和完善甚至推倒重来的情况。开年之后的行情更加冲击了大家过往的固定认知。基于历史规律的股票分析模型、框架如果不能很好指导我们投资。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判断。

  不过股票投资存在第一性原理或者基本公理,对于99%的投资者来说都是适用的两大公理。

  基于这两个公理我们又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同盈利方法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一段时间内只有一到两种方法论能占据主导,因此永远有一批股票相对其他股票存在明显超额收益,这些占优的股票被总结为风格。

  盈利的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其他投资者,一类是基于上市公司,第一类可能也很重要,不在我们A股标准策略的分析范围之内。如果基于上市公司获得股价增值或者分红,那么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四种盈利路径:

  第二,渗透率低,远期空间大的公司随着贴现率下行,未来空间增大或者实现概率提升,公司份额提升,或者远期盈利提升带来的估值扩张。

  在过去3年,逐渐开始盛行的是红利策略,出现的背景是从2021年高盈利增速逐渐退潮后,盈利增速进入下行周期,由于地产大周期的变化,投资者对于未来盈利预期不断下修。上市公司增速的绝对高点是2021年2月,随着短期下行,市场不断下调成长板块的中长期增速,DCF定价模型自2021年2月开始杀估值,因为定价模型中的长期增长因子g开始下降。

  而2021年整体盈利增速很高,此前表现一般的小盘价值风格估值较低,因此,在估值不变的情况下,较高的绝对增速使得PEG模型大行其道,2021年小盘价值和成长一度崛起。但是,2022年开始,业绩绝对增速也大幅回落,依赖高盈利增速支撑PEG的策略遭遇了估值持续下杀。

  DCF和PEG退潮后,而分红稳定的股票在前几年滞涨后,股息率不断攀升,在2022年利率开始加速下行后,股息率较高的盈利稳定的股票成为过去几年逐渐关注的策略。

  2021年中底到2023年,红利策略逐渐占优,2023年四季度到2024年1月,随着其他板块进入加速调整,红利策略的超额收益加速提升,并在1月发动了经典的“风格冲刺”行情。

  自2017年~2023年,风格的演绎如下图所示,当然我们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历史还会反复上演,风格是否还会轮动,周期是否还会存在,在当前的市场无法做出判定。不过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投资者选择的变化,股票投资的第一性原理如果还在,那风格的变化肯定还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此前也总结过历史上春节前后容易发生风格切换的情况,不过在现在我们需要把历史经验“丢进垃圾桶”。我们只能从方法论去推演。

  (2)从股息率定价模型说开去,高DCF是未来股息率的保证,DDM转DCF估值的条件。

  首先,市场的选择总是正确的,在当前整体不确定较大的背景下,追求高分红是一个确定性比较强的策略。不过当高分红策略已经占优较长时间后,投资会沿着定价模型去分析,除了那些传统高分红板块例如煤炭、银行、公用事业石油石化外,还有没有潜在高分红的板块?

  股息分配的基础是自由现金流,股息增加的基础是远期成长空间,因此,对于那些自由现金流占比较高,未来远期增长较为稳定,估值已经足够低的板块和个股,尽管当期分红率低于传统高分红板块,但是,如果经济预期转向稳定,经济走向高质量增长后,资本开支下降带来自由现金流持续增加,分红比例也很有可能进一步提升。而如果这些板块和个股拥有相对传统高股息板块更高的远期增长空间。那么当使用DDM模型估值时,反而可能是部分成长性板块当前的估值性价比更高。

  我们以国证成长和国证价值为例,当前情况是,过去一段时间,国证价值股价基本横向震荡,可以理解为当前环境下的充分定价,目前交易的的结果是国证价值股息率4.93%,分红比例40%左右,在2.5%无风险利率和0永续增长假设下,隐含的国证价值投资回报率相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风险溢价为2.6%。

  过去三年国证成长的估值一路下杀,主要原因就是短期盈利的下行使得投资者不断下修中长期盈利增长的目标,至本周末,参考国证价值定价的风险溢价,隐含对于国证成长的长期永续增长假设已经降至2.5%。

  国证成长这个指数主要成分股是除开了煤炭、银行、公用事业石油石化外等领域之外,消费科技医药新能源的龙头标的,理论上,这些行业长期增速应该是要高于中国整体长期增速,而这些公司理论上可以获得一定的超额增长。在这两年盈利加速下滑的背景下,投资者下调长期盈利增长至2.5%似乎也合理,不过如果从今年开始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GDP增速中枢应该在4%左右。因此,市场对于国证成长远期盈利增速的假设应该是偏悲观了。

  我们可以计算,如果对国证成长长期永续增速上调1%至3.5%,则以国证价值作为参考的估值是21倍左右。如果上调至4%,则估值是30倍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认可当前的红利策略和目前国证价值或者类似指数的估值水平是合理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经济和企业盈利边际好转的迹象,以及政府稳增长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或者有更加积极的改革开放的措施,那么我们就应该及时从红利策略进一步将选股范围扩展到红利成长策略。

  行业选择层面,至考虑未来一两个月的角度,综合考虑前期表现、估值、交易活跃度、景气变化、政策和事件催化,我们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成长性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

  线索一:两会即将召开,推动投资回升的政策值得关注,2024年财政支出力度有望加大

  前文说到,如果制定5%左右的GDP目标,今年实现的重点方向是推动投资的回升, 重点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政支持;财政货币政策对“三大工程”,房地产投资的力度有望进一步明确和加大;除此之外,针对制造业投资有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对于两会,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集中在地产链或者基建地产施工链包括建材、工业金属、轻工制造等领域。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科技股:涉及上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公司,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这些公司的市场前景广阔。

  医药生物: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公司,特别是那些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有所突破的企业。

  新材料:随着新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增加,相关公司将获得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包括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等领域的企业,随着制造业设备更新加速,这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增加。

  总体来看,上述行业受制于2022~2023年全球需求下滑,库存较高,部分产能过剩等因素,2023年业绩增速普遍大幅下滑,2024年随着科技创新趋势进一步明确,业绩有望出现周期性回升。除此之外,如果政策对于上述新质生产力相关方向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将会进一步推动业绩的加速回暖。

  前期表现:过去两个月整体跑输WIND全A指数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医药机械等偏科技领域,以及美容护理,食品饮料等消费以及建材轻工等地产链方向。

  交易集中度:从不同行业换手率历史分位数和成交额占比来看,过去两个月基于高分红、高股息的策略相对拥挤,而基于经济复苏、地产复苏的交易相对悲观。

  由于每年例如业绩预告、两会、政治局会议、业绩考核等等具有季节性效应,每个月的行业有一定的季节性,也可以作为行业选择的参考。每年2月,大概率获得超额收益或者正收益的行业主要集中在TMT、机械等成长性行业。

  行业选择层面,考虑未来一两个月的角度,综合考虑前期表现、估值、交易活跃度、景气变化、政策和事件催化,我们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成长性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

  2月需要重点关注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金属(铜、铝)、船舶(造船、油运)、人工智能(算力)。

  风格方面,从红利策略到红利成长。前期市场在大幅调整之际,红利指数大盘价值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加速,符合我们前期提出的《那些年演绎过的“一月风格冲刺”行情》,目前看分红和股息率已经岿然乘风。不过从定价原理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中枢稳定,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回落后,越高ROE越高自由现金流的板块潜在分红率越高。目前A股很多成长性公司也开始大幅增加现金分红比例和回购比例,在DDM定价模型中,如果分红率相同,那么中长期稳定增长增速越高的公司可以拥有远期更高的分红。因此,在成长板块估值大幅回调后,部分远期增速相对稳定,分红率稳定提升,自由现金流高的公司可能是更加的红利选择。

  行业选择层面,考虑未来一两个月的角度,综合考虑前期表现、估值、交易活跃度、景气变化、政策和事件催化,我们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机械、医药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建材轻工等受益于三大工程和地产稳增长政策的方向。

  从赛道的角度来看, 2月需要重点关注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金属(铜、铝)、船舶(造船、油运)、人工智能(算力)。

  国内流动性来看,跨季后央行及时回收流动性,公开市场净回笼,1月逆回购净回笼8620亿元;MLF平价超额续作净投放2160亿元,两者合计净回笼6460亿元。此外,1月24日,央行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流动性1万亿。与此同时,25日开启定向降息,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从2%下调至1.75%,本次春节前降准且单次降准幅50BP,降准节奏及幅度均超市场预期,“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已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从货币市场利率来看,1月DR007基本持续处于7天逆回购利率附近水平且边际上行,显示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相对宽松。

  在通胀回落、经济向好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进一步提升。美国12月PCE通胀进一步放缓,美国12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录得2.9%,低于市场预期3.0%,前值为3.2%;核心PCE指数环比上升0.2%,预期为0.2%,但较前值0.1%有所回升。此外,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月新增非农就业人口35.3万,远超预期值18.5万。

  伴随着软着陆的逐步确认,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此前对3月降息的概率押注一度由80%降至最新的38%,目前市场预期主流降息时间为2024年5月,1月美元指数及美债利率再度反弹回升,预计短期美元指数及美债利率仍将维持高位震荡。

  1月股票市场资金供需均有所收窄。新发基金规模继续下降;ETF大幅净申购为A股贡献主力增量资金;融资资金转为净流出,且净流出规模扩大;陆股通净流出规模进一步扩大;重要股东净减持规模有所下降;IPO规模小幅扩大。1月的主力增量资金方面,ETF净申购继续贡献增量资金,沪深300等宽基指数ETF成交放量的同时份额明显扩大,支撑大盘指数表现。

  在当前A股市场增量资金有限的环境下,北上资金的流入流出仍然是A股重要的边际变量,这就导致北上资金的流动对A股及其风格、行业的表现具有较明显的影响。1月北上资金净买入规模最高的行业包括银行、电子、计算机等,净卖出规模较高的为电力设备、有色金属、传媒。

  偏股类公募基金发行持续低位,尽管ETF持续净申购,2023年四季度偏股老基金整体净赎回。从老基金申赎情况来看,2023Q4主动偏股基金总份额仍是净赎回的,即使加上净申购的指数型基金,偏股老基金整体净赎回。分类来看,2023Q4普通股票型基金老基金份额小幅赎回89亿份,而偏股混合型基金老基金大幅净赎回,净赎回876亿份,被动指数型基金则大幅净申购1060亿份。此外,1月ETF连续净申购为股市贡献增量资金,1月股票型ETF获净申购超775亿份,当月净流入超1500亿元。

  结构上,1月净申购较多的宽基指数ETF是沪深300ETF和上证50ETF。另外,净申购份额居前的主要包括创业板ETF、红利低波ETF、科创板ETF;而随着市场震荡调整,中证1000ETF、半导体ETF明显赎回。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月12日,股票私募基金仓位指数为78.78%,较2023年12月29日有所回落,但整体仍处在高位运行。由此来看,私募基金风险偏好仍处于高位。

  截止2024年1月31日,融资余额1.50万亿元,当月融资净流出788亿元,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为2.58%,处于2016年以来的100%分位。随着政策暖风频吹,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改善,后续有望带动高风险偏好的融资资金回流。

  1月重要股东增持60亿元,减持61亿元,净减持1亿元,较前期大幅下降。2024年2 月解禁规模为2033亿元,解禁规模较1月稳中略降,不同板块解禁规模来看,主板930亿元、创业板427亿元、科创板620亿元、北证56亿元。考虑到2月解禁规模和计划减持规模均有所下降,未来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减持规模可能保持低位。

  以发行日期为参考,1月IPO发行募资规模138亿元,较前期有所回升;定增发行募资规模96亿元,较前期大幅下降。随着IPO审核节奏放缓,未来IPO发行规模可能下降,有利于减弱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的分流。

  流动性方面,当前货币市场流动性稳中略松,稳定国内价格形势已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外部方面,美国12月PCE通胀进一步放缓,美国1月制造业PMI升至荣枯线上方,在通胀回落、经济向好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预期的进一步修正有待更多数据出炉,预计2月美元指数及美债收益率很可能延续高位震荡的格局。股市资金供需方面,结构性行情下叠加市场震荡调整,ETF有望延续逆势净申购贡献增量资金;随着国内经济基本面温和修复,若美债利率回落趋势进一步明确,外资则有望转为净流入;随着市场风险偏好修复,融资资金可能转向流入。整体而言,在当前A股存量资金格局下,ETF仍然有望成为主力增量资金,可能带动大盘风格表现。

  企业盈利和中观景气:年报业绩预告披露过半,关注业绩确定性高、景气边际改善的领域

  我们统计过去20年里前期下跌幅度较大,后期反弹基本超过30%的九次较大级别反转行情:2005年7月18日、2008年11月4日、2010年4月16日、2012年11月1日、2015年9月15日、2016年1月28日、2019年1月2日、2020年3月23日、2022年4月26日。

  回溯来看,A股出现大幅度的触底回升基本都是内外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国内方面,往往出现政策利好和流动性的宽松,统计的九次大级别反转中有六次出现降准或者降息;海外方面,一般也会伴随着货币宽松的政策开启,或者发达市场股市回暖。

  从历次反弹后行业来看,大类指数而言,一个月时间维度上,房地产、能源、材料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最高,三个月时间维度上,可选消费、信息技术、材料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最高,六个月时间维度上,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材料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最高。

  这一结果的核心原因在于,大规模底部形成往往伴随着经济的企稳和复苏。这又需要社会融资的增加。随着社会融资的增加,房地产周期进入上升期,同时基础设施投资也得到推动。因此,从投资角度看,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复苏相关的可选消费品和周期性股票。信息技术板块表现比较好,一方面原因是在市场反弹的初期,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行业业绩出现边际改善,另外一方面受益于市场风险偏好改善,板块表现出较强弹性。

  一级行业的表现,从见底后一个月的维度来看,表现较好的行业分别是建筑材料、农林牧渔、电子、汽车、电力设备、环保、国防军工、房地产。

  从见底后三个月的维度来看,表现较好的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电子、国防军工、汽车、建筑材料、基础化工、环保,这些行业我们可以分为两类:

  成长类:电力设备、电子、国防军工,这些行业偏成长,比较受益于流动性改善和风险偏好的提升;

  周期类:建筑材料、汽车、基础化工、环保,这些行业偏周期,比较受益于稳增长带来的经济改善。

  总结历次反弹行业的特征,可以发现,涨幅前五的行业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地产产业链、消费领域、科技领域。虽然每一轮领涨的细分行业各有不同,但基本是围绕着政策、流动性等主线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产政策放松或者基金投资发力,地产产业链相关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有色金属、汽车、家电等相对占优;

  2010年,2020年:经济复苏或刺激消费,消费普遍占优,代表行业如农林牧渔、汽车、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

  2015年、2019年流动性宽松叠加科技创新,科技涨幅领先,代表行业如传媒、通信、计算机、电子等。

  从业绩角度来看,在历史大底之后的一个月、三个月,行业超额收益与底部最近一季度行业盈利情况并不完全呈现正相关关系。

  总结来看,历次较大级别的反弹行业层面表现较好的行业可以从三条线)政策、流动性等因素驱动的主线)周期、消费等受基本面驱动较大的行业,业绩改善程度越大,后期反弹幅度大概有也越高;

  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建筑材料有望受益;另一方面,前期跌幅较大,并且23年年报业绩预期增速较高的行业也有望在本轮反弹中出现较大涨幅,如:汽车、食品饮料、商贸零售、国防军工

  截至1月31日,约51.1%的A股上市企业披露年报预告类型,其中电子、机械、医药、基础化工、计算机企业披露数量最多,分别为259家、246家、231家、221家与214家;其次披露率达到60%以上的主要有社会服务、石油石化、商贸零售、纺织服饰、计算机等行业。

  业绩向好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美容护理、非银、汽车、社会服务、公用事业、家用电器、交通运输、纺织服饰等。细分来看美容护理板块披露公司16家,向好率为69%,部分个股净利润涨超100%;非银金融板块披露公司为35家,业绩向好率为66%,部分个股增长显著;汽车板块披露公司147家,向好率达63%;此外公用事业、家用电器、纺织服饰、交通运输等板块均有较高的向好率。

  从业绩超预期个股占比来看,银行、美容护理、汽车、食品饮料、家用电器、轻工制造等板块业绩超预期个股占比相对较高。二级行业中年报业绩超预期个股占比较高的行业主要有

  考虑A股年报业绩预告、近期行业景气度变化以及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些变量,可以关注未来景气度得以维持以及利润具备边际改善空间的行业:部分周期/资源品领域(金属新材料、石油石化、铁路公路、电力等)

  受益于海外库存回补的出口链和需求持续回暖的出行链相关的消费服务行业(如家电、家居、纺服、旅游、餐饮等)。

  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加强、海外加速扩张的中高端制造业。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趋势,中游制造业和下游消费服务行业的成本压力得以缓解,毛利率具备增厚的空间;另一方面,高端装备类如汽车零部件、商用车、轨交设备、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等板块海内外需求较为旺盛,自主可控背景叠加国内产品竞争力提高之下,新增订单持续增长且充足,预计行业收入和利润端具有较强的保障。

  业绩兑现的部分信息技术领域(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游戏Ⅱ、数字媒体等)。除此之外,一些其他领域的景气度也出现明显改善,如中药、建筑装饰、种植业、调味品等行业盈利也具备提升空间。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继续收窄,12月当月同比增速放缓。

  从工业企业三大领域来看,1-12月采矿业利润同比降幅扩大、制造业利润同比降幅收窄,电力行业利润同比增幅扩大。

  三个月滚动来看,上游资源品、中游制造、TMT、医药均有改善,上游资源品三个月滚动同比增幅扩大至43.3%;中游设备同比转正;基本消费品行业中,可选消费改善明显;TMT制造业三个月滚动同比增幅扩大,医药制造业三个月滚动同比降幅收窄,均有所改善;

  细分行业来看,2023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长,利润增长面达65.9%;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利润降幅收窄。

  原材料行业受下游需求逐步恢复以及低基数等影响,2023年利润同比利润降幅比上年大幅收窄17.8个百分点,其中钢铁行业利润累计增长1.57倍,有色、石油加工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8.0%、26.9%;

  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拉动作用增强,2023年装备制造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增速为4.1%,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利润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铁运输设备、汽车行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22.0%、5.9%。

  消费品制造业,2023年利润比上年下降1.1%,利润规模接近上年水平,降幅比上年明显收窄10.0个百分点,纺织、酒饮料茶、食品制造、皮革制鞋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0%-8.5%。

  资源品价格多数下跌,1月份南华工业品价格环比下行1.68%。钢坯、螺纹钢等价格月环比下行;

  1月工业金属价格多数下跌,库存多数下跌;铜、铝、锌、镍、钴价格下行,锡、铅价格上行;镍库存上行,铜、铝、锌、锡、铅等库存下行。水泥价格下行。长江、华东、西南、西北、东北、华北、中南地区水泥价格指数均下行。玻璃期货价格下行,全国混凝土价格指数下行。

  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49.20%,月环比上行0.2个百分点,较上月小幅回升但仍处于荣枯线以下,表明市场当前供需偏弱。

  12月充电桩数量累计同比维持较高速增长。数据显示,12 月充电桩总数累计值为 272.60 万个,累计同比增长51.66%,增幅较前值减小 0.01 个百分点。

  12月份,汽车领域维持高景气,汽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产销三个月滚动同比增幅均扩大。2023年汽车产销均超3000万辆,汽车产量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较高增长。乘用车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提升;新能源产销同比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提升。出口方面,同比维持较高增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较去年同期提升5.9个百分点。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2万辆和11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5%和46.4%,三个月滚动同比增幅分别扩大至37.00%和36.92%,市场占有率达到37.7%。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前值10.1%),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6%(前值10.0%);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3%(前值-0.5%),食品类CPI同比增长-3.7%(前值-4.2%)。

  名酒批发价格总指数上行;猪肉、仔猪、生猪价格均上行,自繁自养生猪养殖亏损大幅收窄,外购仔猪养殖利润由亏转盈;肉鸡苗平均价格大幅上行,36个城市鸡肉平均零售价上行;蔬菜价格指数、棉花期货价格上行

  信息技术: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由负转正,集成电路进出口金额三个月滚动同比跌幅收窄

  12 月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同比增幅收窄、进口金额同比由正转负,当月贸易逆差缩小。

  12 月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为140.49 亿美元,当月同比增幅收窄 9.43 个百分点至 2.59%,累计同比跌幅收窄 1.70 个百分点至-10.10%,三个月滚 动同比跌幅收窄 2.53 个百分点至-0.67%;12 月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 333.59 亿美元,当月同比由正转负至-3.38%,累计同比跌幅收窄 1.10 个百分点至-15.40%,三个月滚动同比跌幅收窄 4.55 个百分点至-1.61%.当月贸易逆差环比减少 4.73%至 193.10 亿美元。

  在汇率方面,截至1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报价7.1039,较上月上行0.30%;

  1-12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降幅收窄,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幅收窄;商品房销售额、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降幅扩大;

  截至1月31日,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报5139元/吨,价格月环比下行14.95%。

  12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幅收窄,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幅扩大,第一、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幅收窄。

  从历次较大级别的反弹行业层面表现较好的行业可以从三条线)政策、流动性等因素驱动的主线)周期、消费等受基本面驱动较大的行业,业绩改善程度越大,后期反弹幅度大概有也越高;3)前期跌幅较大的行业往往有更大的反弹力度。当前来看,一方面,2024年政府开支整体力度加大,城中村和保障房建设提速有望带来地产投资探底回升,产业链相关的

  汽车、食品饮料、商贸零售、国防军工等行业。盈利方面,23年年报业绩预告披露过半,单四季度

  二级行业中年报业绩超预期个股占比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物流、橡胶、饮料乳品、工程机械、商用车、中药、汽车零部件、电网设备、教育、航海装备等。预计年报业绩增速较高或者改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1.部分周期/资源品领域(金属新材料、石油石化、铁路公路、电力等)。2)受益于海外库存回补的出口链和需求持续回暖的出行链相关的消费服务行业

  3)受益于国产替代逻辑加强、海外加速扩张的中高端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商用车、轨交设备、工程机械、自动化设备等;4)业绩兑现的部分信息技术领域(消费电子、半导体、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游戏Ⅱ、数字媒体等)。除此之外,一些其他领域的景气度也出现明显改善,如中药、建筑装饰、种植业、调味品等行业盈利也具备提升空间。综合考虑近期盈利、景气情况,一级政策的密集发布,推荐重点关注供需格局较好,景气较高或改善(景气具备进一步修复空间、需求增量改善)、未来业绩有望出现拐点以及受益于政策驱动的方向,主要包括的细分行业有通信、家电、纺织服饰、煤炭、汽车等。06

  2月三大赛道推荐及推荐理由:从短期角度,2月需要重点关注三大具备边际改善的赛道:金属(铜、铝)、船舶(造船、油运)、人工智能(算力)。

  从中长期角度,我们建议关注全球重视下碳中和全产业链崛起(光伏、风电、储能、氢能等),电动化智能化大趋势下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增加,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自主可控等产业趋势。

  2024年1月24日,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前期已经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国务院国资委将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国务院国资委表示2024年将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在前期试点探索、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激励和约束对等,量化评价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客观评价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举措和成效,同时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违规事项加强惩戒,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回报投资者。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建立考核“双加分”机制——分档设置效益指标考核目标,对跑赢国民经济增速的企业给予考核加分,同步设立提质增效特别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再给予额外加分,引导央企积极确定挑战性目标。国务院国资委还将探索将品牌价值纳入考核,鼓励企业练好内功、外塑形象,不断提高品牌附加值和美誉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在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将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考核,引导企业加快优化布局结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国企改革开启新征程,“中特估”有望引领低估值央企的价值重估。在本次国资委调整考核标准前,国企改革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已经在稳步推进。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此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在新一轮国企深化改革酝酿之际,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进而重构国企估值已经成为优化国资布局的重要环节。2023年1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确定里央企考核体系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创现能力考核,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2023年5月11日,上交所拟召开“发现央企投资价值,促进央企估值回归”交流会,旨为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引导央企投资价值发现,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长期以来,央国企估值水平处于偏低状态,一定程度阻碍了上市企业再融资。一方面,央国企多集中分布在传统行业,存在估值折价;另一方面,市场对央国企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的认可度并不高。但实际上,最近一轮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央国企盈利能力明显改善,并深入布局补链强链的关键领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1月24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8万亿元、利润总额2.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1.1万亿元,实现高质量的稳步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大关,部分央企年报预报也报喜,在弱势市场为股价提供强安全边际,有率先修复可能。所以,“中特估”的提出可能是市场重新认识央国企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契机,深化改革推进、考核体系优化、专业化资源整合等都将赋能低估值央企的价值重估。国资委将把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是积极推进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有力举措,后续,中特估企业有望迎来政策与业绩双击。

  12月全球AI产品(包含Web 跟 APP)榜排名前十的有4家访问量上涨,其中ChatGPT访问量下降8.09%,New Bing访问量上涨3.08%,国内AI产品榜排名前十的有3家访问量下跌,7家访问量上涨。从手机端AI应用看,11月全球和国内下载量排名前十的APP的下载量大多保持不变。

  电动车:12月国产新能源销量整体回升,岚图、问界表现亮眼,1月锂电材料价格整体下行

  12月国产新能源销量整体回升,环比上升12.10%,岚图、问界表现亮眼。第一梯队来讲,比亚迪、埃安12月销售量分别为34.02万辆、4.59万辆,环比上涨12.87%、10.54%,销量有所回升。第二梯队车企表现分化,理想、蔚来增幅较大,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2.72%、12.86%,小鹏和极氪等新势力车企12月销量增长停滞,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37%、2.85%。岚图和AITO问界表现亮眼。12月份,问界交付新车约24468辆,同比增长141.20%,环比增长29.96%。东风旗下的岚图也持续保持增长,12月交付10017辆,同比大增479%,环比增长42.98%。

  光伏:12月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速下降,组件出口金额同比降幅扩大,1月光伏上游环节价格涨少跌多

  光伏12月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速下降,组件出口金额同比降幅扩大,1月光伏上游产业链环节价格涨少跌多。

  根据CEC数据显示,12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数为53.0GW,同比增速达到160.6%,较前月同期增速低24.84个百分点;12月组件出口金额为23.31亿美元,同比降幅由前一月的20.87%扩大至25.43%。1月光伏上游产业链环节价格涨少跌多。截至2024年1月24日当周,硅料价格为65元/KG,周环比持平;单晶182/210硅片价格为2.0/2.8元/片,月环比分别下降0.00%和6.67%。

  数据显示,12月太阳能发电量环比下行10.41%,同比增速17.24%,较前一月同比增速回落18.17个百分点;11月太阳能利用小时数为98小时,同比上升10小时,环比下行5小时。风电方面,12月风电发电量同比增幅缩小,环比持续为正,同比上升7.36%,环比增加1.26%,11月风力发电利用小时数为213小时,同比增加22小时,环比增加62小时。

  ▶储能: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量高增,同比增长279.5%

  根据Wind数据,1-12月电网建设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5.4%,同比增速较前一月下行;1-12月电源建设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30.1%,同比增速较前一月下行;12月燃料电池车销量1512辆,相较于11月的647辆月销量环比大增133.69%,1-12月销量累计同比上行至60.4%。

  ▶半导体:11月我国半导体销量同比由负转正,12月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34%

  11月我国半导体销量同比由负转正,12月手机出货量同比减少0.01%,12月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34%。

  ▶工业自动化:12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同比增幅回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由负转正

  另外,11月日本切削机床订单同比降幅由前一月的16.87%收窄至13.62%,工业机器人订单同比降幅由前一月26.73%扩大至43.81%。

  白酒:1月茅五泸高端白酒价格均值同比有所下降,酒类线上销售均价环比由正转负

  年初,重要会议陆续召开。本月召开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了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正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此外,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明确了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确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研究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举措,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即时配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还听取了资本市场运行情况及工作考虑的汇报,并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修订草案)》。

  1)未来将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2)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4)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5)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落地;6)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政策环境。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1)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稳步推进县域机构改革;2)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3)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助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4)精准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支持扩大有效需求。

  央行明确:1)推进稳健、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货币政策;2)聚焦“五篇大文章”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3)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建设;4)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5)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 总量政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PSL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再度投放

  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披露,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去年12月净新增抵押补充贷款(PSL)3500亿元。期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32522亿元。此外,超预期降准,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PSL是央行定向流动性支持政策。央行可以通过PSL投放基础货币,定向增加特定的流动性,并且通过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带动微观主体信用扩张,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据不完全统计,1月共计出台重要资本市场政策13个。从内容上看,三端改革持续推进,提振投资者信心。

  债券市场机制和融券机制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方面,1月2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修订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会议规程》《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同意征集操作指引》,并表示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将持续建立健全债务融资工具持有人集体行动机制,提升机制便利性与有效性,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日,沪北深交易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债券发行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从政策层面完善债券市场各参与方发行操作规范,加强发行业务自律管理,促进发行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融资融券方面

  主要包括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推动上市公司增强分红意识两方面。1月12日,证监会在2024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1)证监会和交易所将继续把好IPO入口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做好逆周期调节工作,更好促进一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发展;2)将在尊重公司自治的基础上,更好发挥监管的引导约束作用,推动上市公司不断增强分红意识;3)正在研究制定《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4)将按照既定工作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后续公募基金降费工作;5)将加大发力养老金融,在个人养老金方面做好四方面工作。1月24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表示要让广大投资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动上市公司牢固树立回报股东意识;发挥证券基金机构的作用,健全保荐机构评价机制。

  1月30日,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成功落地西安。西安市高新区、浐灞生态区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全国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5亿元。同时,国家开发银行表态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决策部署,并于1月30日实现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首批发放90.8亿元,惠及村(居)民超过10万户,建设安置房23.84万套,全力以赴做好城中村改造金融服务。此外,房票政策迈出实质性第一步,1月4日,广州审议通过《广州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随后,佛山市印发《佛山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办法》明确,被征收人可以选择货币补偿,也可以选择房屋产权调换。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被征收人可选择房票等方式安置。综上,未来“三大工程”建设工作进程有望加速,城中村专项借款持续推进,或将催化建筑建材等地产环节。

  供给端来看,支持房企融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经营性物业贷和租赁住房贷款需求政策不断完善。1月12日,住建部等两部门发布《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其中提出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出,商业银行要根据承贷物业经营状况、评估价值,以及借款人及其集团公司的偿债能力、信用状况、担保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经营性物业贷款额度。经营性物业贷款额度原则上不得超过承贷物业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最长不得超过15年,且贷款到期日应早于承贷物业产权证到期日至少5年。1月5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严格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满足团体批量购买租赁住房的合理融资需求。

  产业政策方面,从出台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1月共出台27部产业政策,重点聚焦数字经济、双碳、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汽车。我们筛选了1月较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包括地方性、非地方性)。具体来看:

  据不完全统计,1月共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15部。1月17日,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具体包括9方面内容:1)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2)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3)建立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4)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5)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6)完善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7)建设跨域身份互认体系,健全C-V2X直连通信身份认证基础设施;8)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9)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我国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重点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实现深度应用,生产要素泛在感知、制造过程自主调控、运营管理最优决策水平大幅提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央、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家项目开发单位负责人签署了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合规倡议。该活动有助于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1月共出台未来产业相关政策4部,主要聚焦于低空经济和应急机器人等领域。

  1月30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此外,1月3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已经第29次部务会议通过;1月23日,合肥市印发《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1月4日,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月末全部A股绝对估值水平为12.1X(处于2010年以来11.9%分位),相比去年十二月末下行1.3x。一月末非金融A股绝对估值水平为16.3X(处于2010年以来1.5%分位),相比去年十二月末下行2.4x。

  一月末大盘成份股绝对估值水平为10.3X(处于2010年以来21.2%分位),相比去年十二月末下行0.1x。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

02088888254